专访|王兴:医疗,很多时候是医生和患者一起做一个共识的决策(9)

2024-09-26 来源:飞速影视
当然是。而有些人,比如80岁的老年人,连第一线都不愿意试,这当然也毫无问题。所以,在缓和医疗这方面就是需要医生、家属、患者一起去做一个决策,拿一个主意。就说抽胸水这件事,有人会跟我们说抽胸水会越抽越多,因为蛋白水平低,而蛋白越低人越糟糕。但是我们的逻辑就是,如果他能够舒服,哪怕是缩短了生命周期,可能也是一件好事。只要理解了代价后,我们就可以把医疗当做一种工具去使用。哪怕降低了寿命,但是能提高寿命质量也未尝不可。如果把人的生命当做一种治疗周期的话,寿命都是根据治疗去划块的。钱和时间都花在医院和ICU里面,其实是没有生活质量的。早想明白这件事情,可能会早一点做出相对理性的判断,也不会纠结于不治是不是没有尽孝。在这些事情上耗费精力、时间、金钱,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澎湃新闻:您之前写过小说《怪医笔记》,以后还会继续写吗?
王兴:会继续写。第一部是前年出的,去年卖了影视版权,今年要拍电视剧了,10月份开机,投资据说已经到位了,演员也选得差不多了。编剧虽然不是我,但是会由田壮壮老师作为艺术指导,我也会把握里面医疗的真实性,不要太狗血,太偏离医疗的主题。第二部小说是去年封控期间写的,是写上海的(第一部是北京),现在三审结束了。第三本小说也写完了,是写东北的医疗场景的,可能是明年出,已经在修改了。
我比较喜欢写故事。我觉得中国的医疗最大的难题是地区差异化,需要用各地的政治智慧和市场智慧来解决很多问题,里面也很有趣。比如说我第三本小说里写的一家吉林的医院,他们不进任何进口药物,器械都是国产的,而且都不算最好,可是做肺癌手术从术前检查、术后治疗、放疗,全部加起来自费不超过三千块。当地有各种医保、五保户,甚至红会的人也会去承担这笔钱,但他们在前端又会克制很多费用,比如说手术的耗材必须2个以内,如果是大城市的话肯定不考虑这样,但吉林那边是要搞平均主义的。你会发现在一个十八线小城市,一个民营医院能够把平均主义搞得很好,又能把医院做得很大,还能用地产驱动医疗,同时又建立了很好的图书馆和幼儿园,让员工老有所依、病有所治、小孩能上学,整个过程自洽成一套生态了。这很有意思。
很多专家会讲中国的医疗问题在哪儿,应该怎么改,但其实这是世界级的问题,很难改。我们只能在现有阶段对于现有的某些群体给特定的建议,能够帮助他们更好,这几乎是唯一能做的。在任何的体制下都肯定要有牺牲、有取舍的,但我写故事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了,找到一个切入点,反映现实,书写当下,读者们自会理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