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秦颂》——一场未及充分讨论的文化思想事件(上)(4)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我认为《秦颂》并非完全凭空杜撰,其想象力的框架仍嵌于历史当中。正是因为影片文本与历史文本的交互,我们才能迅速理解影片。导演在对话中呈现的历史观,我相信是即兴对话状态下粗略的表述。戴锦华认为:“杀戮和统一的大背景在那儿,高渐离又明摆着是一介文人,秦始皇是一个集权君主,所谓寓言的政治架构已经存在,剩下的仅是看我们是否去重彩涂它的问题。”笔者认同这一观点。这些编造的部分是次要的,《秦颂》还是抓住了历史的重要轮廓。本片是在创作者所理解的历史框架下,进行的不拘细部的书写,而这一书写也传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精神的理解。

在与笔者的谈话中,周晓文导演也的确使用了大量关于秦的实证元素,这也证明了“历史”在《秦颂》中的存在。周导讲述了1980年代在陕西博物馆拍纪录片《华夏之光》时,秦朝文物所给予他的震撼。一把两千年前的青铜剑仍然簇新且极其锋利,这对他产生了强烈刺激,加上与其他文物的接触,让他觉得“就算没有故事,光冲这个,我也想把它拍出来,因为太伟大了。”
这些实证元素影响了导演对秦的判断,迅速构成了创作者面向这一历史题材时的心理支点。而对文物的就近抚摸,也给了电影在美术和场景还原上的灵感。《秦颂》投资4000万,在美术上花费甚巨,导演杜绝复合板、玻璃钢和油漆,搭建秦宫所用的木头全是原木,在细节上求真实,这营造了非凡的质感。但也遇到一个永恒的美学难题:当这一切华丽被还原,他发掘的是霸主的豪情,让今人心生敬畏。但我要提醒的是,这一伦理困扰的解决,不仅仅在于导演,也在于观众接受时的素养和思辨能力,否则将祖龙搬上银幕、赋予其当代形象本身就是禁忌。
导演说他还深受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的影响:“我觉得创造了那么辉煌的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把整个华夏中国从奴隶制推进到了封建制,这样的人,如果还不叫伟人,那谁叫伟人?”至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电影创作与评价中的困难——它的严重的不纯粹性,它要解决诸多的“外部问题”。以上所提到的两位学者主要辨析导演面对史料的态度,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并未质疑导演以何等的意识形态建构秦始皇的形象,我认为这应该是更需要注意的方面。
就以上所知,导演是从技术成就、统一六国、华夏改制三个角度来称许嬴政是伟人的。技术不是最重要的,统一六国和华夏改制彼此关联,对于此事的理解是两千年来知识分子评价嬴政的关键。在1970年代,毛、郭曾就嬴政有一次著名的思想来往,前者诗曰——“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其观点就是认同柳宗元《封建论》对秦皇改制的肯定。秦皇的新方案一改血缘分封,代之以非血缘的官僚体系(郡县制),是“公天下”,因此是巨大的进步,甚至西方学者福山也认为,秦朝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官僚制度管理的现代国家。但在古代,柳宗元是少数派,是支持此制度的第一人,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公天下”实为假象,它事实上造成权力尽收一人囊中,不肯与他人分享,民间权利空间紧缩,因此是“一片私心,流毒万世”。至于扫六合统天下,则有历史学家称其实质为“以天下奉一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