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舆情传播11条黄金定律(5)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自带传播意味着,任何一个节点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节点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以非线性方式流入传播洪流之中。在此过程中,网民既可以通过“选择性传播”“再加工传播”“打包式传播”“对抗式传播”等,借力打力,改变传播方向和效果。
在一个自带传播的时代,人人自带渠道,人人自带流量,人人自带媒体,人人自带舞台,受众地位的深刻变化,网民的机动边缘行动不断深入,既增加了传播效果的不可控性,也增加了网络管理效果的不确定性。这是这场新冠疫情带给我们的又一个警示。
7、危险的自我审计
在网络舆论场,拥有特定身份、社会地位的公务人员、知名人士等,一般都会对自己即将发表的言论附加一个“自我审计”程序。自我审计的压力来自各方面,如政治、经济、媒体、宗教、客户、受众、政府等,都是可能的压力源。可以说,外界各种各样的评价和看法构成了“审计自我”的一面镜子。
应该说,自我审计是一种避险机制。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自我审计往往又会成为触发风险的引爆因素。原因在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士,在自我审计时所选择的“审计标准”不止一个,而且不同的“审计标准”优先级会不同。这种优先级的选择同时又会受到自身身份、地位、动机、所处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在所有这些因素当中,动机最难琢磨、最为重要,又最易触发风险。
这场新冠疫情为体察各方人士的“自我审计”行为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场。比如,国家疾控中心个别专家在针对前期疫情发布信息时,吞吐不清,这说明他在发言的同时也在对自己将要说出的话进行紧张地“自我审计”,而此后舆论对他的诟病说明,面对疫情事实和话语权力,他选择的自我审计标准出了差错。
又如,提倡“感恩教育”本来无可厚非,在武汉这个抗疫的主战场,却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这与我们的干部在发言前进行“自我审计”时,没有把握好自我审计标准的优先级,从而脱离了严酷疫情中人们的朴素情感不无关系。
再如,记者在报道一位新冠病毒患者的遗言“我的遗体捐国家,我老婆呢”时,只取前半句而有意隐去了后半句,这也暴露了这位记者自我审计标准的优先级,由此引发的舆论反弹同样值得思考。
历史上,因“霍桑实验”而得名的“霍桑效应”表明,当自己受到公众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效率就会大大增加;情同此理,当自己在公众场合受到关注或观察时,就会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政治要求、人们情感、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等标准。关键是,一旦标准的优先级出现“情景错位”,就有可能将自己置于舆论风暴之中。而之所以会出现“情景错位”,这往往是由自我审计者复杂的动机结构所造成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