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舆情传播11条黄金定律(6)

2023-04-24 来源:飞速影视
8、双面的群体极化
2005年夏,科罗拉多州开展了一个小型实验,60名美国人分为10组(自由派和保守派各有五组),讨论一个最具争议性话题,即美国是否应该签署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国际条约。经过15分钟小组讨论后,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变得更加极端,讨论不但未能缩小两派之间的分歧,反而加大了鸿沟。该实验成为验证“群体极化”的一个经典案例。
在网络空间,群体极化现象更为明显。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指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群体极化的形成遵循着一定的逻辑:第一,群体暗示。即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群体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第二,群体感染。经过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个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第三,意见气候。意见气候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所处环境中的群体意见,二是大众传播,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群体意见在获得大众传播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意见气候。第四,沉默螺旋。在存在意见气候的环境下,如果被孤立的风险达到 50%,人们就会自动雪藏自己的真实看法,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过程。第五,集群行为。沉默螺旋会造成群体意见、观念的极化,从而引发群体极端行为。
大家都知道群体极化的负面后果,实际上它具有双重意义。群体极化的积极方面是可促进群体意见一致,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历史上的很多里程碑式事件,如黑人权力运动、废奴运动和女权运动等,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群体极化的结果。
在这次战疫的过程中,各地乡村干部的“喇叭演讲”,张贴的抗疫标语,采取的封路措施等;湖北一些偏远的乡村村民,甚至用木板把自家的院门封死,以阻断人际交往。这些堪称抗疫中的一大景观,不乏极端色彩,但细想下来,在严峻的疫情面前,人们的这些极端行为可以理解,也发挥了特殊作用。
9、难以跨越的信息阶层&圈层樊篱
信息阶层(Informationclass),是指人们因为接收和使用信息能力的差距而产生不同等级的阶层,不同阶层之间存在信息和知识的鸿沟。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提出知识沟假设,成为人们认识“信息阶层”的一个基础概念。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