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一个国家的教育是社会上所有东西的投射(7)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周轶君:不好意思,我可能不是特别了解具体的情况。我的确听说减负的举措产生了一些跟预期相反的结果,实际上孩子负担越来越重,作业少了,父母反而会让他们去补课。
我觉得让人接受一个新的事情是很难的。有时候你的手机要升级,都会想“干嘛要升级,我用了很多年了”,就算告诉你有好处,你都不会相信,但你用着用着慢慢也就习惯了。所以接受任何一个新事物,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个我完全理解。
但是我觉得要不要高考和要不要素质教育是两件事,我们谈论高考的时候,我们是在谈论一个公平的选拔方式。去国外大学念书的确都是申请制的,但永远不是A和B两种绝对的选择。像在英国它也首先要看你学科成绩好不好,你还是要去考雅思、托福,还是需要经过所谓公平的考试。而在这个之上,它还会考察你其他方面的发展,你要去写一个Statement(个人陈述),表达我为什么要来上这个学等等,这个是它看重的。在英国那一集,我采访了威斯敏斯特公学的校长,他们入学考试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最公平的考试的选拔方式,第二道门槛才是问你对什么好奇,什么让你感到兴奋等等,他希望选择一些对世界好奇的人。
另外,难道穷人的孩子——甚至不叫穷人的孩子,就是一般的孩子——就要变成读书机器吗?我跟“看理想”做的《你好,童年》中就有探讨类似的问题。我们找了乡村教师对谈,有的乡村教师提到,他们在学校里已经开始通过让孩子推铁圈、抖空竹培养兴趣,让孩子们喜欢上学校和学习本身,他们不希望穷人的孩子变成考试机器。
在中国,其实两个情况都有。我也因为制作其他片子采访过完全是考试机器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学生在学校里面就像呆在集训营,我看到孩子的状态是这样子的:他们课桌上堆着很多复习资料,在课间你跟他讲话的时候,他的手都要紧张地抓着一本书或者是复习资料。他觉得每一分钟不能离开这个东西,其实他没有在看,但是他离开这个东西就会紧张。
现在很多学校通过课堂直播交流,所谓“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学生们觉得自己跟那些大城市的孩子差距,在于大城市的孩子干了很多学习以外的事情,眼界比自己宽,敢跟老师提问题,可是这不是通过每天坐在教室里就能够培养出来的。可是那些学校的老师跟我说,他们看了以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只有比他们更苦,花更长的时间,我们才能争取到平等的机会”。
这个是有点悲哀的,我当时看了以后觉得人生确实不公平,但我们有没有可能从制度上,给这样的孩子更多的机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