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一个国家的教育是社会上所有东西的投射(5)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电影版《愤怒的小鸟》海报
界面文化: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奠定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像芬兰、以色列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是根植于他们自己独特的传统中,那么中国要怎么学习吸收其他传统的教育理念呢?
周轶君:就看具体是什么教育理念。首先我刚刚说了,中国的有些传统其实跟外国也是相通的。还有就是其实你要理解他的理念和具体做法的背后到底在干什么,才能知道我能不能用到。比如说芬兰就主张尊重孩子,让他自己去选择等等,而我们会说让孩子听话。但理解了芬兰的教育理念后,我们就可以问自己,你觉得你认同吗?他说的这个方法对不对?
我相信传统是个筐,你能找到一定要孩子听话的例子,你也找得到鼓励大家寻找自我的例子。比如“匹夫不可夺志”这种就是鼓励每一个人要有你自己的志向;你也可以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哪有什么你自己的想法,你该怎么做都已经定好了。这些例子在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以就看你怎么去理解、解释传统。
当然有一些东西,是你没法学的。就像芬兰这种“不竞争”的理念,不光在中国,在亚洲都很难推行。在中国这种人口多的国家,资源相对来说集中在头部的精英,你越优秀得到的资源越多。芬兰人太少了,每个人都很重要,越落后得到的照顾越多。因为人口状况不一样,这个是很难学的。
但中国的教育和芬兰的教育的区别还不在于人多人少,而是那种信任链条你学不来。学校信任老师能教好,所以不用派人去检查上课状况;老师信任学生能学好,我给你发“越狱卡”,你有时候可以不交作业,学习是你的事情;家长也得信任老师,你这样教我觉得是对的,家长也信任孩子能学好。这个信任链条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难接受的。
“没有完美教育,任何一种教育在它的语境下一定是有好有坏的”
界面文化:虽然说有的教育理念可能只有在特定的社会中的才能践行,比如你刚才提到的芬兰的信任链条,但在观察了那么多个国家与教育者之后,你觉得存在一个共通的对“好的教育”的理解吗?
周轶君:有,但它不是一个方程式。我觉得好的教育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就是度的把握,它不是说一定只能这样,或者一定只能那样。例如说管得严好,还是放开好?一定不是两个绝对的答案,这个度在哪里呢?就很微妙。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社会不一样,每一个家庭也不一样,找到那个度就是好的教育。
还有第二点,能够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你启发他内在的驱动力,让他先认识他自己,然后他会变成一个self-learner,自己就有动力去学习,这一定是好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