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荐被分享过无数次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绝对有趣不枯燥!(7)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作为文学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古希腊文本面向的是一群具批判能力的思想性公众,并且这些文本的公开背诵和表演对象很可能正是这样一群人:怀疑的、高度叛逆的甚至根本没耐心的公众。伟大的罗马作家如塞涅卡或西塞罗,在下笔的时候很明显会考虑到读者的反应。而佛教之前的中国文本,读起来就好像我们在偷听面向统治者的直接进言,这番进言忽略了阅读公众的自然反应。
有些作品不是写给统治者或王公大臣的,读起来便会觉得似乎主要是作为记录性文献,为虔信的门徒而撰写的,它们没有任何关于具备批判能力的思想性读者的观念,很少会考虑到难以取悦的批判性阅读的可能性。牢记这一点,会有助于我们澄清中国散文文体风格形成的潜在动因。
·文言散文文体的约束条件
文言散文文体有许多特征是中国修辞传统本身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它们却至关重要。木偶戏的例子对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著述特性非常有帮助:木偶操作者的角色就像中国古代的作家。他们用木偶表演各种角色,但是从来不会以木偶操作者本人身份发言。他们只是非人格而无所不在的叙事者。如果他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将等于放弃在文化上预先设定的作者身份。
木偶操作者是表演的演员,是进行创作的行为者。他的主体性从来不是表演的主题。他从来不以本人身份进行表演。他的主体身份仅仅是表演背后隐藏的那个行为者,而非表演中所描述的客体或主体。很显然,他没有也不能发出他自己的声音,因为发出自己的声音会逾越“木偶操作者”在文化上预先设定的角色。
木偶操作者的身份会随着历史变迁发生动态变化。他可以成为戴着面具而因此仍然隐藏自我的演员,或者最后他可以成为发出自己声音的演员——并非他所扮演角色的声音,而是他所记录之事的评点人的声音。然后,他可以用非演员的身份对戏剧进行评论。最后,他不过是解说戏剧的内容,但是会附加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这时,他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粉墨登场。他需要为自己的自我呈现进行编排设计。他必须设计出一个用来陈述的自我,以复杂的修辞手法为这一自我进行仪式化的文学编排设计。
中国文学的魅力之一在于,它使我们能追溯从最早时期至今支配——不过并非限制——著述行为的惯例。和木偶操作人一样,著述者是在舞台上表演其他人作品的工匠;和戴面具的演员一样,他呈现了一个文体化的不动的公共表象。在这一舞台上,著述者作为一个个体而出现,展现他自己的面容。他仍然是记述传递他人的信息,但是承担起了那些信息的记述方式的责任。这一责任的承担行为包括了公开的间接引语,而这一公开的间接引语在中国文学史中惊人地稀少。在前佛教时代,有几个句法上的珍贵例子,显示公开的间接引语对于佛教到来之前的中国文学并非完全陌生。不过,如下这一点是足够明显的,即间接引语并不像在拉丁语法中那样,是语法的不可分割的基本部分。这一语法特点是古代中国抄写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