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刘怀玉、王赛:改革开放新时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术界的理论旅行——以萨特为例(5)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从卢卡奇以来,主体性转向与异化批判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关切,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更是把这一核心关切发挥到极致。“异化”被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发展成为描述个体心理体验的概念,被引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认为“异化”已经丧失了它在经济上的贫困形态。异化在现代社会表现为丰裕社会中的匮乏,自由之中的不自由,对自己的漠不关心等。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来消除异化的方式遭到了根本的质疑。萨特和梅洛·庞蒂都用生活谋划代替了历史规划,高兹挥手告别了无产阶级,列斐伏尔则企图通过日常生活的革命来消除异化。
主体性转向的趋势在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进入中国时便开始孕育,到了90年代初的时候引起了哲学界的大讨论。张一兵先生做出开拓性的贡献,他的《西方人学第五代》《折断的理性翅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三部著作是从主体角度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代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论文。魏小萍教授在1994年对国内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做了综述,她指出,主体性问题首先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为人们所关注,继而又向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这两个领域具体地分化和发展。俞吾金,陈学明两位教授合著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一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书在徐崇温和李青宜两位先生的基础上,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做了更为详尽的介绍,如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追溯到马尔库塞,列斐伏尔的“政治异化”思想开始被正面涉及等。
(三)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值世纪之交,关于哲学研究中的“范式转换”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清海、徐长福1998年发表的《力求哲学范式的尽早转换》一文是其代表。随后,贺来发表《“现代性”的建构——哲学范式转换的基本主题》一文,他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转变,认为应该把“现代性”的建构作为当代哲学范式转换的主题,并认为这一主题有助于实现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的“内在的交融”。俞吾金先生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所作的发刊词《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冲击波,他呼吁学术界立足于当代人的生活旨趣,努力揭示马克思的当代意义。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便是世纪之交哲学研究中范式转换的积极成果。多数学者认为,对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滥觞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在此背景下,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