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刘怀玉、王赛:改革开放新时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术界的理论旅行——以萨特为例(7)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人学辩证法”是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带给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冲击也最大,它刺激着中国学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学”问题和“当代性”问题。而“当代性”一端连接着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形而上学),另一端连接着后现代,萨特就是这样一位在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之间搭建桥梁的人物。
(一)“人学辩证法”
20世纪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发展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既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自我调和的产物,又是——两次世界大战无可争议地证明——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二三十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蹂躏,法国人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自信荡然无存。法国思想界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对笛卡尔的兴趣逐渐减弱,对黑格尔的兴趣逐渐增强。而德国的黑格尔是通过让·华尔(JeanBahl),亚历山大·科耶夫(AlexandreDojève)和让·伊波利特(JeanHyppolite)这三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对《精神现象学》的解读进入法国的,他们的解读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在法国相遇与融合的起点。还需提及的是,卢卡奇这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被吕西安·戈德曼(LusienGoldmann)引入法国的,而戈德曼也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
虽然《历史与阶级意识》直到1960年才被翻译成法文,但对战后法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马克思早期作品的发表在法国思想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法国人倾向于认为,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共性源于黑格尔的人类学。
以上便是萨特孕育人学辩证法的现实与思想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思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激进批判,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萨特,一方面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另一方面,又认为它在“现代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停滞了。在萨特看来,现代马克思主义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和形式主义的还原这两大缺陷,本质上是一种教条主义。批判这种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萨特建构人学辩证法的主要理论旨趣之一。萨特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无法洞察自己实践活动的意义,因而,历史对人来说呈现为一种外在的强制。《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阐明人与历史的关系,使人们看到自己实践活动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为马克思主义“补充”上“中介”,并且用人学辩证法代替“自然辩证法”。
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理解历史过程和历史中的个人时缺少一种“中介等级”。这里所说的中介并非黑格尔意义上的作为反思性认识方法的中介,而是具体的辅助性学科,如精神分析学和微观社会学。精神分析学把家庭结构和童年心理纳入考察,社会学把辩证法所需要的知识呈现出来,这些因素构成对现代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在做了这一方法论上的说明之后,萨特提出自己的人学辩证法。萨特所说的“人学”要求研究人的实际处境和个人体验,并将此建立起关于人的对象性的认识。所谓“人学辩证法”,是一种以个人实践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总体化为实质内容,并以这种总体化作为历史可理解性的基础的方法。按照萨特的理想,“人学辩证法”即是研究人学的普遍适用的方法和普遍适用的规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