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世界,永远不晚——汉娜·阿伦特思与爱(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Denktagebuch的写作日期在1950年6月至1973年之间。其中22本写于1950-1958年,第23-28本写于1958-1961年至1973年,最后一本是关于康德的笔记。整部《思想日记》跨越了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的西方思想史。这些条目的形式和它们的内容一样令人震惊。阿伦特不仅采用了人们期待的哲学家的概念性探究模式,还采用了简短的叙述(故事)和诗歌,突出了她思想的文学性。
与本雅明通过文字和图像记录时间流逝的“拱廊街计划”(Passagenwerk)类似,阿伦特的《思想日记》记录了思想内部的对话性,即思想的生命。思想之生命的流淌,不是缘于理性的强制逻辑,而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纽带的想象。《思想日记》的写作体系就仿佛是在创造星座。它是笔记、摘录、反思、片段、引文、诗歌的收集和并列;建立联系的集合体,并让它们开放,因为它们正在被质疑;其中遍布各种具象,它们的痕迹在阿伦特的文本中被重新加工,最后的概念结晶我们在从《人的境况》(TheHumanCondition,1958)到《心智生活》(TheLifeoftheMind,1977)等阿伦特的著作中都不难找到。
阿伦特用德语、英语、法语、希伯来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写作。思想日记如果失去它们在语言上的丰富性,那将是一种耻辱,因为语言本身是阿伦特思考的材料。多语言场景是阿伦特生活的见证。她来自漫长的哲学传统,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习希腊语,还有对母语德语的深深依恋,“可以把大部分的德文诗倒背如流,这些诗总是徘徊在我记忆深处”,加上她作为难民学习法语和英语以生存的流亡经历。阿伦特从来不是生活在一种语言中,如果“语言是存在的家”,那她拥有多个家。
写作时,她的桌子上总是放着一把银剪和一卷胶带。这些剪切和粘贴的工具给人以拼贴或蒙太奇的印象。阿伦特是一个关系型的思想家,通过切割、捆绑、并置,将各种想法汇集起来。这就是本雅明所说的,思考既是思想的运动也是思想的驻足。当思想在一个充满张力的星座中凝结时,它拒绝理性或归纳的逻辑形式,而支持关系性。而我们把这些段落放在一起阅读,如果还坚信“理性”有可能战胜生活的混乱,那就几乎是可笑的。
阿伦特从柏拉图和康德那里汲取灵感,将思考描述为二合一的对话,即“我和我自己之间的无声对话”。这种二合一需要孤独、自我和谐,以及从他人的角度想象世界的能力。它还需要一种对自己的忠贞不渝。这样,当赌注押上时(whenthechipsaredown),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