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世界,永远不晚——汉娜·阿伦特思与爱(5)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当赌注押上时”是阿伦特喜欢的比喻,带着运用新学来的语言——英语的热情。让人最难忘的一刻,是2012年上映的传记片《汉娜·阿伦特》的结尾,以这位思想者对一所文理学院学生的演讲而达到高潮:“缺乏思考能力,让许多普通人有可能犯下前所未有的大恶。思想之风的表现不是知识,而是分辨是非与美丑的能力。而我希望思考能给人们以力量,在那些罕见的赌注被押上的时刻,去阻止灾难的发生。”
阿伦特明确指出,在道德崩溃时分——也就是“赌注押上时”——我们有责任作出判断,而这种极其必要的判断只能出自思考的能力。如果我们让自己有条件思考,我们是否会作出更少破坏性的选择?阿伦特认为“这种判断的前提不是高度发达的智力或在道德问题上的复杂性,而只是明确地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习惯,也就是说,参与我和我之间的无声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在世俗事件或他们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刺激下,人们质疑自己的经验,“将其作为一种故事讲给自己听,以这种方式为以后与他人的交流做准备”,并留存在记忆里。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就会作恶,而作恶,则会更进一步地败坏这种能力。
阿伦特的学生兼传记作者伊丽莎白·扬-布鲁尔(ElisabethYoung-Bruehl)对此评论说:“这一关于道德品质理解的激进表达的意涵是惊人的。一个人作了恶,就破坏了思考能力——既无法开展内心对话,也记不住过往——他或她的道德品质也随之受到损害。”
我们可以看到,阿伦特的作品渐渐显露出一个突出的主题:在现代官僚社会中,人类的邪恶不是源于善良的失效,而是源于思考的失败。这就是阿伦特著名的、普遍遭人误解的格言“恶的平庸性”的含义。平庸的特征被阿伦特描述为Gedankenlosigkeit,在英语中可肤浅地译为“thoughtlessness”(无思想),但它更准确的意思其实是“无思考能力”。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Eich-manninJerusalem:AReportontheBanalityofEvil,1963)系列报道中,阿伦特强调臭名昭著的纳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AdolfEichmann)在道德和智识上很空洞,内心是虚无的,既无思考也不负责任。所以她写道,也许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罪行不是由伊阿古或麦克白式的反社会分子所实施,而是由未经思考的小丑实施的。
最近的历史研究表明,阿伦特确实低估了艾希曼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热情。他在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小丑式的笨拙行为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解嘲的表演。然而,即便如此,阿伦特对平庸之辈在意识上被麻木化、在制度上被征召作恶的洞察力仍然极为丰富。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