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尝试基因太空之旅|《三体》:“小时代”里的“宏大史诗”(1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2015年,《三体》译者刘宇昆代表刘慈欣领取雨果奖
这种“一体性”表现《三体》对“道德”的复杂情境的揭示中,小说通过在各个层面上对人性道德和生存功利的矛盾进行展示,提示了道德原则与具体情境的不可分割,从而起到了反思“道德”的功用。但是,这种“反思”却是借助“三体危机”这种“现实”看来的“不可能性”得以完成的。齐泽克曾经引用过罗伯特·希克利(Robert Sheckley)的科幻小说《星球商店》来说明主体与欲望的“不可能性”:这是一部“劫后余生”式的科幻小说,描述的是核战争(或类似危机事件)之后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危机”已经使我们的文明土崩瓦解,所有的叙述都是从这种从“现实”来看的“不可能性”展开的。齐泽克认为,这篇小说的全部效力建立在这种“不可能性”上,这种“不可能性”不仅指的是从“现实”看来“危机”摧毁“文明”的“不可能性”,更关涉“欲望”的“不可能性”:
我们以为“事情本身”在不断地拖延,其实不断拖延这种行为,正是“事情本身”;我们以为自己在寻觅欲望,在犹豫不决,其实寻觅欲望和犹豫不决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欲望的实现。也就是说,欲望的实现并不在于它的“完成”和“充分满足”,而在于欲望自身的繁殖,在于欲望的循环运动。也即看上去是无限期地拖延,阻止自己充分满足欲望,这种行为本身恰恰是欲望的满足。欲望的这种“不可能性”使“主体”进入到不断地繁殖“匮乏”的状态,而“匮乏”本身,却是欲望之为欲望的根本。[68]
如果不拘泥齐泽克这段论述过分浓烈的“拉康”色彩,我们不妨再加以引申:对“当代文学”缺乏“思想”的批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不断繁殖“匮乏”的状态,“批评”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努力去寻求有“思想”的“文学”,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新常态”。而《三体》的横空出世,以其在当代文坛“不可能”的位置——正如我们在第一部分所指出的那样,以“类型文学”承担起“思想”的重任,以及叙述上的“不可能”——以未来的“危机”设置突显出对“时代”的把握,相当触目地标示出“当代中国文学”的危机。
如前所述,21世纪的当代中国文学已然形成了“六分天下”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中有两处比较突出的“叙事景观”:无论是在“严肃文学”、“体制外文学”中,还是在“新资本主义文学”、“博客文学”中,我们常常能发现一种“小叙事”,这些小叙事热衷于回到个人生活的“小世界”,描述的都是“小人物,小故事,小感觉,小悲剧,小趣味……”,它既不仰仗历史情境的阔大,也不依赖于思想力量的磅礴,而是“仅仅凭借文学叙述、修辞与故事本身来吸引人”[69]。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