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京剧班旧制习俗百题(15)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84)女科班 在明朝,教坊司的艺人,是以妇女占大多数。男艺人次之。到了清朝,一反常故,取消妇女入宫作承应的旧例,而以太监取代了她们。从此直到1916年8月3日,田际云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女子科班,名“崇雅社”,女伶才得兴起。虽然仅仅四年的时间,到1919年因故解散,但也培养出不少出色的演员,如梁春楼、梁花侬、梁程庭、梁瑞楼、张子寿、范凤如等。
(85)打瓜酱 打瓜酱是梨园行的术语,比如某演员被约到外埠演出,没唱红,园方当然要赔钱,于是园方借此机会就总不和该演员见面,每天出报子叫你唱戏,反正不花戏份白唱戏,有什么不好呢?可是演员虽然在北京预先接了园方一部分包银,但是另一部分包银又怎么解决呢?每天叫你唱戏,又见不着园方的负责人,唱到何时为止呢?于是就扔下自己的行头,一走了之,以后再托人想办法要回行头。这种演员私自逃走的现象就叫打瓜酱。
(86)并牌与挎刀 一般有名的演员,对报纸、门报、海报等各种广告的写法是非常注重的,前后的排次,字的大小都有要求。比如头牌应写在正当中,二牌应写在头牌的左边,三牌写在头牌的右边。如某班只有头、二牌,那就把头牌写在左,二牌写在右。如头、二牌的演员声望不相上下,那就在两个人的名字之间划一道儿,就算并牌了;如果两个人还不如愿,那就只好各人单写报子了。挎刀是代表二牌,一般都写在头牌的左边。
(87)串贯 一般演员都把“串贯”和“总讲”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所谓串贯,是一出戏的全出剧本。总讲虽然也是一出戏的全出剧本,但所不同的是,串贯在唱词旁都注有工尺字(即音阶符号),而且还注明尖、团字,串贯比总讲要详细得多。据老先生说,串贯剧本,是清代升平署为西太后听戏而写的,因西太后听戏有时手里总拿着串贯剧本。民国以后,对所有全出剧本都写总讲了,所以不用串贯这个名词了。
(88)两下锅 两下锅也叫“梆子二黄两下锅”。早年的戏班有皮黄,也有梆子,两个不同的剧种合演于一班,就叫两下锅。如果把京剧和昆曲成为一班,也可以说是两下锅。
(89)风搅雪 在一出戏里有皮黄,也有昆曲,就叫风搅雪。在武戏里,关于风搅雪的戏很多,如《挑滑车》、《铁笼山》、《艳阳楼》等,既有皮黄,又有昆曲,都是风搅雪。
(90)筋斗人 这个筋斗人的名词,是清代升平署时所用,到了清末,就不用筋斗人这个名词,而改为武行了。大班需要有武行二十人,上下手八人。武行是专为武生演员作配角的,其中要有一个武行头,武行包括武生、武净、武丑和武旦等。上下手等于文戏里的龙套一样,有时也扮各种动物形。在早年扮动物形也有规定,如龙形、驴形谓之大形,由上手来扮;虎形、犬形谓之小形,由下手来扮。自入民国后,不拘什么形,都由下手或龙套扮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