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京剧班旧制习俗百题(1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77)京派表演 一个京剧演员,只要有条好噪子,勤用功,常吊嗓,应付一般的唱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在话白和表情做戏上,则非有深厚的幼工不可。如念白,要发自丹田,吐字清楚,发音要准确,尖团要分明,还要有气口儿才成。至于做工就更不容易了,做戏主要是在眼神、脸上以及身段技巧上下功夫。即使唱、念、做都掌握了,戏也唱过了,这还不能算会,还要在漫长的实践中,掌握虚实、火候。在做戏上,要求神似,不可过火,要适可而止。有的个别演员,不管剧中人是什么身份、什么性格,是文人墨客,还是帝王将相,一遇到生气就跺脚,就吹胡子;在唱上,不管剧中人的台词、剧情和内心活动,一拉腔就很长,这样的演员,对京剧艺术的理解是不够的。另外,一个演员虽然已经掌握了传统的程式和技巧,但是还要和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及其它因素结合起来使用,还要掌握心理技巧,才能把戏演好。
以上概括的说了一些京派的表演要求。
(78)班底 早年戏班的演员,分为头路、二路、三路。三路以下的演员称为班底。在清朝,如果上座少,入不敷出时,对头、二、三路演员,就要少给戏份,但对于班底则一律不少给,因班底多是贫苦同业,所以按原份照发。到了民国,便改为不上座时,全班所有演员一律少给戏份。
(79)打厘 自民国以后,戏班改了不少旧例,打厘也不例外。比如只上七成座儿,每人的戏份就按也成发给,如上八成座儿,就按八成发给,全班一律按规定发给,但是也有的演员愧于自己的能力差,尽量少要或不要戏份,这是属于有自知之明的演员,而非规定。
(80)白虎带 演员在剧中穿蟒时,都要腰围玉带。玉带一头是筒口,一头是舌插,上带的时候,也有规矩。要上青龙带,玉带的筒口就要从蟒的左边衣袢穿过去,舌插从蟒的右边衣袢穿过去,如果相反,则为白虎带,是戏班之大忌。
(81)庙印 清代精忠庙的一切经费,内务府并不管,是由各戏班抽纳,当时规定每班只要有戏,就要抽出一吊钱交给精忠庙,作为庙中开销,这笔钱当时叫庙印。直到民国三年,正乐育化会成立为止。
(82)打牙祭 早年票友唱戏,总要给后台一笔钱,做为配演人、衣箱、场面等等的报酬,这笔钱,当时称之为打牙祭。这句话是南方土语,就是吃犒劳的意思。清末以后,票友唱戏虽也花钱,但已无打牙祭的说法了。
(83)跑龙套 龙套就是观众俗说“打旗的”,内行管龙套叫“手下”。龙套是列为一行的,叫“流行”,龙套对每出戏都得一清二楚,不能走错,如站门、换门、骨牌队、一条边儿、斜胡同、扯四门、倒脱靴、一翻两翻、跑过儿等等走法,非常复杂,尤其是武戏。比如剧中人念一句“带马迎敌者”,龙套就要知道剧中人使什么武器,错了不成,而且不拘文武戏,都是龙套在前边领着走,走错了也不行。另外还有各种曲牌,尽管现在龙套都不唱曲牌的大字(即曲牌词),但是什么曲牌应快走,什么曲牌应缓走,都要合乎曲牌的规律和气氛。龙套这一行,确实很不容易,尤其是头旗和二旗,就更难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