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京剧班旧制习俗百题(1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65)钻筒子 钻筒子是给木偶戏在幕后伴唱,滦州皮影戏,也有时配唱。因配唱人在幕后,见不着观众,所以叫钻筒子。钻筒子的演员,一般都是票友,如早年名伶金秀山、刘鸿升、韦久峰、德建棠等,都是由钻筒子锻炼唱工开始,后来才下海为专业演员了。北京在清朝有个“金麟班”,就是演木偶戏很出名的一家,曾在宫里演出过,所以又叫“大台宫戏”。据说木偶戏的来源,是以前某代的一个大将,因兵败被困,他急中生智,用木头做了好多木头兵士,在城上摇摆,吓骗敌人,敌方见对方兵勇增多而胆怯,最后果然退去了。
(66)应节戏 我国历来重视农历各节,戏班专指应节戏赚钱。如端阳节,戏班必演《五毒传》或《雄黄阵》,七月七必演《天河配》,三月三必演《蟠桃会》,中秋节必演《中秋赏月》。然而如梅兰芳、杨小楼、马连良等大班,在节日并不一定要演应节戏,只不过唱各人的拿手戏来应付节日而已。一般中、小型的班社,则都是利用节日来争取观众。
(67)黑杵 早年票友唱戏,不但不要钱,而且还要花钱,所以当时票友唱戏叫“耗财买脸”。然而也有的以前是票友,水平又不错,后来因生活困难,在被约时拿些戏份儿。这笔钱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公开的,一来班里用票友怕得罪专业演员,二来是为对方留面子,只好袖来袖去,所以叫“黑杵”。在梨园新馆成立后,各行都有调查员,到各班了解,凡是拿黑杵的票友,都由各行调查员代为介绍,拜了老师,成为专业演员了。
(68)跑帘外 早年各地村镇,每年祭关公,祭龙王,祭水母,或因干旱求雨,或逢年过节,总要演戏。各村镇的戏台,有的建在庙里,主要是为了祭神,多数小村镇是没有戏台的,只有找一土台,挡上席,搭一个临时舞台,所以也叫野台子。由一个承办人,各方请演员,攒一个剧团,应用的戏衣、刀枪把子等,都由演员大伙儿带着,一起坐上大车,到村镇演出,这就叫跑帘外,也叫走软包。北京的一些著名演员,在早年不得意时,也跑过帘外,走过软包儿。
(69)万德楼 万德楼是北京前门外珠宝市口内的一个大茶馆。这个茶馆早晨卖茶和早点,中午和晚上卖饭,所以又叫二荤铺。这个茶馆是班底演员每天早晨聚会的地方,如各乡镇演野台子戏,或谁家办堂会找班底,都到这个茶馆来联系。有时候,演完堂会拿下戏份来,也在这个茶馆给大伙儿开份。这个茶馆对梨园行的穷苦同业给了很大支持,从前如高庆奎、李洪春等著名的演员,也都到这个茶馆来过,以待约者。
(70)送客戏 早年的堂会戏,在大轴演完后,要由班底唱一出送客戏,如《龙虎斗》、《洒金桥》等,其原因是借以在鼓乐歌声中,把亲朋欢送出门。这种制度在民初就不常见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