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潮汕歌谣传承至今?(2)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潮州歌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韩师潮州师范分院教务处兼科研处主任林朝虹表示,輋同畲,輋歌即所谓的畲歌,所录歌谣用潮汕方言吟读,每一首每一章都是第1、2、4句押韵,已相当成熟。“这样并非说潮汕歌谣到了清代嘉庆年间才成熟,而是说潮汕方志第一次记录的歌谣已经相当成熟。”林朝虹认为,从文化上的交互规律看,潮汕汉人喜爱畲歌的某些表达形式,甚至把融合了某些畲歌特点的歌谣叫作畲歌,也不足为奇。但如今把潮汕歌谣叫作畲歌不甚准确,容易与畲族自己的民间歌谣相混。
1918年初,在蔡元培、沈尹默和刘复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发起了在全国征集歌谣的号召。周作人、刘复等担任征集运动的领导者,以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为大本营。从1918年2月征集运动开始至1936年6月结束,征集到的歌谣总数达1.6万余首,为民俗学研究奠定重要基础,更让中国大江南北的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进入学术视野中,大批在正史中处于边角料位置的歌谣拥有了此前未有的瞩目,潮汕歌谣也是如此。
“悠悠溪水七丈深,七个鲤鱼头带金,七条丝线钓不起,钓鱼哥儿空有心。悠悠溪水七丈流,七个鲤鱼游过沟,七条丝线钓不起,钓鱼哥儿枉自劳。”这是在方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的潮汕歌谣,也是《歌谣》周刊在1923年第十一号刊登的内容。
2 潮人社会生活的面面观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歌谣,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歌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谣,故歌谣是历史的镜子,是社会生活的面面观。”马风在《潮州歌谣选》的代序中如是写道。
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大众的智慧”。没有人能探究是哪位潮汕妇女在劳作间隙唱出“我命生前就注定好,缀着鸡来赶鸡飞”,也无法得知“月娘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阴塘”是家长的期许还是孩童的畅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歌谣因“一人的机锋”被写就,但因“大众的智慧”而流传。
林朝虹、林伦伦主编的《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收集潮汕歌谣1003首,根据内容分为爱情之歌、时政之歌、生活之歌、生产劳动、过番之歌、仪式之歌、滑稽之歌、儿童之歌、风物之歌。
中国早期民俗学者刘经庵总结,妇女是歌谣的母亲、歌谣的大师。在潮汕歌谣中,与爱情、生产生活、儿童、过番相关的题材中,都非常明显地展现女性视角下的潮汕生活。例如《拖呀拖》:“拖呀拖,脱到东陇山;东陇姿娘会打扮,打扮郎君去做官;去时草鞋共雨伞,来时白马挂金鞍。”凸显出传统价值观下,潮汕传统妇女被赞扬的特质,即善于辅助丈夫成就事业。“兄当劝妹夹去食,今夜合兄同心肝”展现小农社会下夫妻间的甜蜜恩爱。但在另一面,描写十八岁妙龄女子卖给三岁幼儿为妻的《等郎妹》,男子正月求亲不得而后杀死女子的《正月人营灯》等故事,亦反映了旧社会下妇女的人间悲歌。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