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林:我为什么研究马可·波罗(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我做马可·波罗研究,最早是受南开大学杨志玖先生的启发。杨先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马可·波罗离开中国的相关史料的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先生又写了多篇文章,1999年出版了《马可·波罗在中国》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马可·波罗研究的有份量的个人学术著作。研究马可·波罗,是南开元史研究的一个传统。2011年,北大荣新江教授启动了马可·波罗研究项目,与南开联系。当时我正在写作博士论文《元代国家祭祀研究》,李治安老师、王晓欣老师建议我开拓研究方向,继续发扬杨先生的马可·波罗研究。第二年我博士毕业就加入了荣老师的项目。这个项目现在还在继续,每周开办读书班,重点读的就是所谓的“英译百衲本”,目标是译出一个新的汉译本,翻译前人的重要注释,再加上新的注释。

马晓林:我为什么研究马可·波罗


杨志玖先生
《马可·波罗行纪》从最早流传的时候就分成了好几种语言的抄本系统,各个抄本系统内容差别还不小。著名汉学家慕阿德(A.C. Moule)和伯希和(Paul Pelliot)于1938年把所有重要版本翻译成英文,一句一句连缀到一起,像我们古籍的百衲本一样,所以中国学者叫它英译百衲本。这个本子号称是内容最全的,以前的学者做得好的就是去读它。中西书局最近影印出版了这本书,方便读者能在国内找到。
慕阿德是一位传教士,出生在杭州的传教士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在那边传教。读大学的时候去了剑桥大学,所以中西文化、学术他都懂。他对中外关系也特别感兴趣,在传教之余,就在英国做研究。中间有五六年的时间,剑桥汉学教授的职位没有人,他就在那儿当了几年教授。他当教授期间最大的贡献,大概就是出了英译百衲本。
不过,这部书不是完美的。这部书原定有四卷,前两卷由慕阿德作,后两卷由伯希和作。但实际上,后两卷还没完成时,二战就爆发了,跟着,1945年伯希和就去世了。现在出版的只有前两卷,署名是署两个人的名字,但伯希和参与不多。伯希和筹备后两卷时的一部分内容,在他去世十几年以后才被整理出版,这就是《马可·波罗注》(Notes on Marco Polo)一书。伯希和主要是用法语来写作的,很少用英语,这部遗著是他惟一的英语著作。慕阿德也写了一些注,在1957年他去世那年结集出版,其中最长的一条注是“行在”,也就是杭州——慕阿德的出生地。总之,慕阿德、伯希和合作分工的细节其实不太清楚,但英译百衲本基本上是慕阿德做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