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文学名著《红与黑》(9)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最后,于连拒绝了赦免,因为在他眼里,这是贵族的施舍。于连用近乎自杀的行为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玛蒂尔德亲手埋葬了情人于连的头颅,完成了祖辈的宿命。身体和心灵都遭受重创的市长夫人在于连被处决三天后去世。夫人受的伤并不致命,她最后的死几乎是一种“放弃治疗、但求速死”的状态——于连上绞架,让她对这个世界再无一丝牵挂。
回望于连短短的一生,木匠的儿子发愤读书,成为市长儿子的家庭教师,因为教会的关系当上侯爵的秘书,又凭借个人魅力俘获了贵族N代玛蒂尔德的芳心,进入了心心念念的军队,转眼间,又一无所有,丢了性命。然而,对于于连而言,他的灵魂完成了一次荡涤和升华。入狱之前的于连执迷于世俗的成功,“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入狱后的于连犹如遭了当头棒喝,终于认识到何谓幸福,收获了心灵的宁静。所以,他也能坦然赴死,因为此生已无牵挂。
我们前面提到过,司汤达对“幸福”两字情有独钟,他十分喜欢引用一句献词:献给少数幸福的人。这句话出自一本不太有名的英语小说,书名叫做《维克菲德的牧师》。但这本书影响了简·奥斯丁、狄更斯等一批英国作家,也是司汤达学习英语的课外读物。《维克菲德的牧师》里的牧师坚持真善,他的价值观道德与世俗不合,因为“恶”在现实世界里不可避免。与《红与黑》不同的是,《维克菲德的牧师》的结局是好人有好报。司汤达喜欢引用这句话,可能是因为觉得只有极少数的人坚持忠于自我,这样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幸福。
司汤达的写作观念在他生活的时代同样属于少数。作者给上卷写下的题词是:“真实,严酷的真实。”以此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从未将自己归为浪漫派,他要写的东西也不是给闺房中的贵妇消遣的女性小说。他是在记录真实,记录社会,犹如一幅浮世绘呈现出19世纪30年代的风土人情和思想动态。他的现实主义风格启发了后世的福楼拜和左拉。左拉评价他是“我们伟大的小说家,研究人类就像是在研究奇怪的昆虫。他凌驾于观察对象的痛苦和疯狂之上,只热衷于完成自己的解剖任务”。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