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玩笑:创造历史的“张骞”,为何成了书写历史的“司马迁”(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史学改革: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1928年,“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认为“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1929年5月,他亲自到南开邀请蒋廷黻来领导清华相当重要的历史系。蒋对南开依依不舍,没有答应去清华,罗便坐着不走,熬了一夜,蒋终于答应了。
蒋廷黻刚到清华时,曾找公认的汉代史权威杨树达先生教汉朝历史。他说:“杨教授,你能给学生和我正确扼要地讲一讲汉代四百年间都发生过什么事,汉代重要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化如何吗?”名闻天下的杨先生居然面有难色,表示自己从未想过这些问题,书中没有讨论过。
留美十一年的蒋廷黻吃惊地发现,西方的史学经过长期积累,早已形成一套大家共同接受的历史知识。但中国的史学只有丰富的史料,对历史缺乏一个整体的理解和共同的规范。每个人都是专家,研究都是从头开始,往往重复别人的工作,进步有限。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大胆发掘、起用一批年青有为的学者如张荫麟、吴晗等开新课。
他在清华六年先后兼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历史系改变了“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 隐约形成了与王国维、陈寅恪迥然不同的另一个新的清华学派:重综合、重分析、重对历史的整体把握。
他本人就是这一学派的身体力行者,薄薄的一本《中国近代史》,将史料都吃透了,融合在他对历史的独到看法之中。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回忆,1932年初次见到蒋廷黻时,蒋才36岁,却“已经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命运的玩笑:创造历史的“张骞”,为何成了书写历史的“司马迁”


▲蒋廷黻(1895年12月7日-1965年10月9日)
清华六年他继续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 1934年完成了《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卷),这是一部编辑精当、卷轶浩繁的外交史资料集,上、中两卷共收入1822年到1895年间的重要外交文献799篇。他还收购散藏于民间的档案,编辑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同治五年以下未编成),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外关系变化如何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看法。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