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玩笑:创造历史的“张骞”,为何成了书写历史的“司马迁”(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他是个惜墨如金、不轻易下笔的人,清华时期恐怕是他一生中写作最多的,他的那些出色的专题论文大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如《评清史稿·邦交志》、《琦善与鸦片战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等,对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有的几乎是大翻案。
但他并不是一个埋头书斋,不问世事的知识分子,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那种敢于担当、敢于牺牲、敢于行动的经世之士,比如曾国藩,他感到惋惜的是曾生得太早,对西方文化、现代化不甚了解。
他认定,知识分子要做现代人,而现代人是动的,不是静的;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这些观点后来都包容在他的近代史研究中。因此,李敖为《蒋廷黻选集》写的序言中说“当然他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生产、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阶级的真精神。”
书生论政:从“专制”到“民主”的观念转变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他常常与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等英美留学归来的自由知识分子聚在一起,讨论国事。在他的推动下,1932年5月他们创办了著名的《独立评论》周刊。几年间他一共在《独立评论》发表了60篇政论,有些同时还在《大公报》发表,这算是他书生议政的时期。
1933年12月,他发表了《革命与专制》一文。面对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连绵不绝的内乱,国不成国,他从欧洲近代历史演进中,发现了西方现代化的两部曲:第一是建国,建立集权的中央政府和统一的社会秩序,第二才是用国来谋幸福。
他自称信奉的是“新式专制”,不是希特勒或斯大林那样的独裁,崇拜的是土耳其现代化的开国领袖凯末尔,他是国家主义的热烈拥护者,赞成以一人的大专制取消数十人的小专制。胡适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之间围绕着有关独裁与民主的问题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论争。
直到在苏联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蒋廷黻对民主和专制的看法才有所改变。1944年,他在《大公报》发表的《观美国并回观祖国》一文指出,美国人现在发现,老祖宗留下的自由主义遗产,其实是立国之本。自由主义能发挥极大的保卫国家的力量,即使我们需要经济自由,也不能、更不应废除政治自由。他还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有政治自由的国家固然不能说就是天堂,一个无政治自由的国家确是地狱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