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也是城市中的行动者吗?(6)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当我们提及某个具体物件之物质性时,它表明的即是在社会建构之中存在着一种“物质的与制度性的秩序,它超越了该物当前被使用的特定情境,从而能够对当前建构活动产生自身的影响”(2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质性成为了理解今天城市的“现实建构”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物的“能动性”:ANT视角
将某物的物质性理解为它“不能化约为人类意图性的对象特质”,表明的是一种“固着性”(fixedness),即它的某些特质可以在当下的社会建构行动中超越时空语境(至少阶段性地超越当前的社会情境),而保持不变。
随之而来的研究问题自然是:(1)它的对象特质(“物质性”)是如何“被固着的”(be fixed)?(2)这种“固着性”是如何具体影响当前的社会行动?在这里可以借助同样关注物——或者用拉图尔青睐的术语来说,“非人类”(nonhumans)——的ANT的研究成果。总的说来,在拉图尔看来,任何既定的“结构”(“客观存在”)不应被视作解释实践的先决条件,而是它本身就是一个“待解释的变量”,它是由具体化的社会实践构成的。每一次实践的结果也并非建构主义视角中人类意图性的施展,而是由包含“非人类”与“人类”的各类行动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网络(network)组成。当实践中物与人以协商的方式稳定化联结之后,ANT认为,一个既定的结构才得以构型(22)。如此,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某物的物质性意味着过往“行动者网络”的建构结果。
举例来说,我们如何理解城市中“建筑”的物质性?拉图尔倾向于从驳斥两个经典的观点入手:即建筑或是被理解为纯粹占据物理空间的物质场所,或是被解读为包含着社会-文化意义的功能性场所。但这两种观点不免共享了同一个预设,即将建筑视为“一个静态的物”(a static object),而对于拉图尔来说,建筑恰恰是一项“动态的筹划”(a moving project)(23),因为一个建筑的设计、修改、建造、使用、修葺过程都并非在真空中进行,它总是与其发生关联的其余行动者产生互动,并随互动改变自身的意义。设计师可能因为某个场所的限制修改建筑的施工图纸,市政府可能因为预算的紧缺而变更既定的规划,工人们可能因为现场材料的变更而替换其他的建筑方案,乃至在建筑付诸使用中,也要不时考虑到使用功能的变化、顾客的反馈或者市民的抱怨。
我们所看到的建筑“本质”事实上是经由一系列过往行动者互动、协商、变更、协调之后的“结果”。换句话说,建筑的意义总是动态的,它是在诸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中稳定下来的。将建筑视为一种静态的空间构型只是理论上的想象,它忽略了其所处的行动者网络的构建过程。因此,作为物的建筑应当被视为“一场竞争性领地(a contested territory)……只有通过汇聚建筑的行动轨迹,精确地计数它的诸种‘遭遇’,个人才能描绘它的存在”(24)。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