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哲生《寂寞的游戏》:故事经得起无数次死亡(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黄锦树:
在《内在的风景:从现代主义到内向世代》我把它解释为文学事件。我以邱妙津为例:“死亡的冷强化了她文字的真,驱散了可能的虚构的疑虑,也让她所有的写作变成不折不扣的遗书、血书。”年轻的写作者一旦选择自杀,作品就必然成了遗书,和死亡本身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结,成了后者某种意义的因。当文字和生命太过没有距离,风险也随之提高。但事情原本不该是这样的,文本里的死亡应该是另一种死亡,虚构叙事经得起无数次死亡。
澎湃新闻:
他们离开以后,其他的作家是如何接续他们的文学理念,在“内向世代”这个群体的幸存者们如何去进行突破,以让不必牺牲就能很好地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黄锦树:
他们各自的文学理念不尽相同。有的自杀,有的早就不写了(黄启泰),而继续写的人(骆以军、赖香吟、小老弟童伟格)也各自走着不同的道路。随着年岁增长,各自和世界的关系也不同。
我的同代人中,骆以军和赖香吟都像是幸存者,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去转化、承担那份死亡的遗产。骆以军的《遣悲怀》和赖香吟的《其后》的出版差距十一年,以不同的私小说方式回应。……但死亡必须重新被带回到文学里,重新对写作产生积极的意义。《遣悲怀》作为悼亡拟体,往返于《蒙马特遗书》与《寂寞的游戏》之间,骆以军的美学技艺获得极致展现。赖香吟被邱妙津的死亡与死者私小说的狂暴给卷进去,以致花了漫长的时间方能从那废墟下爬出来,再用文字把那尘埃一点一滴卸下。但童伟格之担负袁哲生之死则可能比较复杂,从一种不断删去、趋近零度的写作,翻向对死亡本身的书写摺迭。此后,骆以军走向远方,自己的西夏旅馆,自己的《明朝》。
澎湃新闻
:你觉得袁哲生的写作最显要的特点以及对台湾文学或者是对文学本身的贡献是什么?袁哲生的写作好像并不“求解”,他会重复写人的寂寞、死亡、人生的某个“决定性瞬间”,但好像总是指向内心,而外部世界并不在他写作中投影。
黄锦树:
一如多年前小文所论,我觉得他写得最好的是抒情小说,如你所述,写人的寂寞、死亡的神秘等等,但精品也就是那几篇。他是台湾最早引进美国作家卡佛的极简主义观念者(那被认为是战后体制化的海明威一系的现代主义遗产),着重省略、留白、节制、沉默,和既有的中文抒情小说颇有相契之处。但那是条很窄的路。
袁哲生最有趣的是,他有几位弟子,有几位小说家坦承是受到他的直接影响而走上写作之路,童伟格,高翊峰和黄崇凯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