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菲利普·加莱尔:从《眼泪之盐》到电影之“盐”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序:“在心脏位置的摄影机”
菲利普·加莱尔由固定班底合作完成的《眼泪之盐》(Le Sel des larmes)是菲利普·加莱尔(Philippe Garrel,下文简写作PG)的最新电影,让-克洛德·卡里埃尔(Jean-Claude Carrière)与阿莱特·郎格曼(Arlette Langmann)作为联合编剧,雷纳托·伯尔塔(Renato Berta)美妙绝伦的胶片黑白摄影佐以让-路易·奥贝尔(Jean-Louis Aubert)间奏且抒情的音乐,都使得这部典型的加莱尔作品一如惯常地令人赏心悦目。年初参赛柏林电影节并展映于上海电影节的新作延续了导演的一贯主题,从外省到巴黎学习高级木器细工的吕克(Luc)的情感“历险”;也略有变奏,影片骤结于父亲离世,“父亲”也成为一个潜在的主角与核心。法语标题中的眼泪为复数,这其中当然有情感迷宫怅惘之泪,亦有念父遗憾悔恨之泪。
《眼泪之盐》海报访谈致力于梳理加莱尔至今愈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以便理解电影之“盐”是如何构成的:这当然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因而集中于经历、理念和方法:生活经历之于创作、电影理念之于生活、创作方法之于实践。加莱尔是一个纯粹且绝对的(欧洲)艺术家和完全的新浪潮主义者。浪漫主义贯彻了他的全部创作,从极致走到包容、从绝望走向开放,也因为如此,他的电影不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自然主义的,或者说日常的现实主义让位于带着浪漫视角的幻想现实主义,连绝望,都带着几分奇妙的美,诗意也成了获取真实的过滤器。可以将加莱尔的电影生涯分为三段:从处女作至《起源之蓝》(Le Bleu des origines,1979)的孤独实验/地下时期,可以抽象概括成主要拍摄“脸”,表像多于表意;自《秘密的孩子》到《炎夏》则是在电影工业内跌跌撞撞、有成有败,主要拍摄“人物”,抒情大于叙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