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菲利普·加莱尔:从《眼泪之盐》到电影之“盐”(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而从《嫉妒》至今可被视作第二阶段的演进,主题变成简笔描绘隐藏在男性画像下的女性肖像,镜头对准的是“身体”,也是通过身体,他找到了意与像的结合、抒情与叙事的平衡。如何由自我、纯粹甚至自私的创作冲动出发,及至以独特自我风格拥抱整个“世界”,完成美学(电影作为艺术)和经济(电影之为工业)的平衡却保持独立,加莱尔是一个完美的范例。
1. 极度孤独(Les Hautes Solitudes)
PG:我觉得电影界或者电影工业真正开始认可我,是始于《固定情人》(Les amants réguliers,2005),因为它一下子在不同的电影节或者机构获得了四五个奖,在此之前,一直都是一小部分的人喜欢和欣赏我的电影。最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在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的支持下在不限于法国电影资料馆(La Cinémathèque Franaise)的欧洲资料馆体系内循环放映,或者大学,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后来,只是到了,到了……

专访|菲利普·加莱尔:从《眼泪之盐》到电影之“盐”


《秘密的孩子》海报《秘密的孩子》(L"enfant secret,1982)?在此之前可以算作是你的第一个创作时期,前卫/实验、反叙事、自主制作……PG:是,但其实依旧没有观众,一万两千左右的入场人次,你想想,《内心之伤痕》(La cicatrice intérieure)是一部1972年的电影,也是差不多的观众人次,很少的。
是的,你拥有很少的观众,但他们却大多是忠实的;同时你也颇受影评人青睐。
PG:但也有时候会被拥趸放弃,比如当我和莫妮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合作了之后:《炎夏》(Unétébrlant,2011)不仅没有取得什么票房上的突破,反而导致有些人不再看我的电影,仅仅因为我和她合作拍了一部电影!
“菲利普·加莱尔把自己的灵魂出卖了?”
PG:是的。当我和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合作的时候,就已经有人为此不再和我说话了(笑)。在日本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他们从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引进我的电影,甚至把之前的作品也都购入发行了。但自从《嫉妒》(La jalousie,2013)之后,我感受到了一点变化,他们对我的电影不再那么热情。询问了一个日本朋友,我才知道他们不再那么喜欢的原因是发现我开始启用那些相对来说“传统”的法国女演员,而非新人或者处于“边缘”的人。可是这些是跟电影本身几无关系的外在因素,但你知道,绝对的拥趸会苛求你绝对的“纯粹”。有趣的是,在日本、亚洲受欢迎程度减少的同时,电影却逐渐开始在纽约有了更多的观众缘,当然这说的依然还是很小范围内的影迷群体。如果自我反思的话,尤其是对照着我的“导师”戈达尔(Jean-Luc Godard)所为,还是能够得出一些经验教训,比如和莫妮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