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菲利普·加莱尔:从《眼泪之盐》到电影之“盐”(5)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绘画实践中的“不像”困扰了你,因为父亲的“影响”而不愿成为演员,电影成了你的表达工具。
PG:表达自己想法、观点、欲望的工具。
电影相当于笔,不管是写字的笔还是绘画的笔,摄影(机)笔(La Caméra-stylo)。
PG:这也是一个奠基了新浪潮的观点。但是我们,自从尤斯塔奇(Jean Eustache)开始,已经不属于、不再是新浪潮了。
但被称作是后新浪潮?继承于新浪潮?
PG:是的,我首先是戈达尔的信徒,但我也喜欢特吕弗(Franois Truffaut)、瓦尔达(Agnès Varda)、德米(Jacques Demy)、让·鲁什(Jean Rouch)……几乎全部的新浪潮电影。
你成长的年代也是影迷文化(la cinéphilie)在法国最为旺盛的时代,但你却似乎并没有受此多少影响。我意思,你可能不是影迷,那些被叫做电影资料馆的“老鼠”(les rats de Cinémathèque)的人。
PG:不是说我不在影迷文化中,而是根本不存在这个影迷文化;我并不想否定它,而是想说明另一个事实:绝大部分人都像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不知电影究竟为何物,也不关心。可能整个影迷文化也就那三百个人,对应的是资料馆电影厅的座位数。新浪潮时候,五十年代的那另一个影迷文化,其实并不是同一回事。我确实当时也不是个影迷,到现在都如是,我去看电影完全不是为了“文化”,而是想要“愉悦”。
但你与法国电影资料馆保持了一种绝无仅有的独特关系,尤其是通过朗格卢瓦这个人。
PG:我的第一部长片《玛丽为了回忆》(Marie pour mémoire,1967)在一个外省的青年电影节获了奖,原计划于第二年上映,但因为五月风暴全国陷入混乱而没能发行。当然,五月风暴的发生要比我电影的上映有趣不止十倍(笑)。我并不觉这部电影......但戈达尔、特吕弗那一帮人在1968年都看过这部电影,我当时只有十九岁,他们很欣赏我,出自于他们的好评自然也“保护”、帮助了我;又或者是出自尤斯塔奇的,他比我大十岁其实,他也是后新浪潮的第一个导演,而让·丹尼尔·波莱(Jean-Daniel Pollet)则是新浪潮的最后一个导演。

专访|菲利普·加莱尔:从《眼泪之盐》到电影之“盐”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