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菲利普·加莱尔:从《眼泪之盐》到电影之“盐”(11)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PG:自我十三四岁开始画画的时候,就最喜欢炭画、素描和水粉画,但我不喜欢油画,绘画的触感让我觉得不适。用摄影机我也喜欢做同样的事情,其实:拍黑白电影让我有一种在素描的感觉;而彩色电影则是像在画油画,这是真的感受,我拍每一个镜头都是这样的感受。真正拍电影的时候,我想的最多的还是绘画。
自传性的那一面呢?你如何看待自己电影中自传性的部分。有的人说电影中人物其实就都是加莱尔本人,勿论你的电影也往往给人这种错觉。
PG:多少有自传的部分,但越来越少,从《秘密的孩子》开始。而且电影的自传性和文学的自传性其实是很不一样的,或者说前者的自传性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演员的介入,人物永远与演员更近、不断偏离作者。但这却也就是电影令人愉悦的地方,即使你是从一个自传性的基础出发,一旦有演员的演出介入,你就不再感觉这是“自己”了。
以真实的经历为启发,由演员来具象呈现。
PG:否则别无它法。演员一旦介入,就是在远离自传。纸上十分之九的自己可以顷刻间在片场变成十分之九的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此地大。
你将演员置于自己电影的中心?
PG:不,不用我将他们置于,他们本来就是。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阐释、演绎生活的方式不一样,也无法一样。以电影来还原一段回忆是没什么意义的,只是说生活经验给予了电影一些起源。或者还是那句话,也许存在自传式的剧本,但(直接)自传式电影根本不存在也无法存在,所以这一点丝毫不对我的创作造成影响或者形成困扰。以伍迪·艾伦(Woody Allen)为例,那些你能明显看出来演员在模仿他本人的电影反而大多是无趣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他新近的电影寡然无味,因为演员往往想要模仿之前作为演员的伍迪·艾伦,认为这会是有趣的或者是一个挑战,但事与愿违,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想看到一个次级伍迪·艾伦。进而言之,不要通过动作或者心理的模仿和还原来拍一部带有自传素材的电影。
关于创作还有一个细节,可能你是现今不多的还能享受如此奢侈,但却细思又极其自然的拍摄方法的人,那就是你完全根据剧本的发展来顺拍。
PG:我从剧本的阶段就开始注意这一点,以避免顺拍造成太多的资金负担,因此这也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而是一个选择,但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别人不这么做了。其实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大部分的电影,无论商业片还是作者电影,都是基本按照大顺拍来完成的。现在这个情况是典型的经济(危机)影响艺术的例子,而且还是极其消极的,以节约成本之名,肢解一部电影的创作过程使其变得像是按照正序完成的,真的是蠢事一桩,想想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写一部小说。顺拍是一件如此正常而自然且应当的事被变成这样,“一种奢侈”,别人放弃了也罢,我不会改变,是别人变了,我只是个正常导演,仅此而已。电影工业,或者说艺术工业化,有时候也会变成由一件件有悖美学的蠢事的累积。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