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哀乐中年》的“顾问”:生命在四十岁开始(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郑树森在《宋淇与张爱玲》(刊于2013年2月3日《苹果日报》)中回忆:
隔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消息传入大陆,桑弧的家人刻意在报上发一篇访问否认此事,断然说那绝对是桑弧的作品,完全与张爱玲无关;后来再安排一篇柯灵先生访问,强调他看过桑弧的稿本,力证跟张爱玲无关。但妙的是,一九八三年底柯灵先生应我们邀请访港,倒私下确认张爱玲帮桑弧弄这个剧本,虽然主意来自桑弧。
当然,这些都是旁人的意见与回忆,他们中有不知情的、也有摇摆不定的。而叶明转述的“桑弧说”,疑似1995年3月3日陆弘石、赵梅对桑弧的访问记录(见《桑弧导演文存》),陆弘石问:“《哀乐中年》是您自己同时担任编剧和导演的。它的创作冲动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桑弧答:“这是我亲耳听到的一个故事,我把它改拍成了电影……石挥演的这个角色,生活中不是小学校长,是我改的。”
《桑弧导演文存》里几乎没怎么提过张爱玲。更没有人直接问过桑弧:张爱玲与《哀乐中年》有关吗?
最具参考价值的还是张爱玲的回应:“成份最少”,“不过是顾问”。但若是一位放下手头工作、全心全意参与的“顾问”,付出的应该不少。
张爱玲的笔触(touch)
宋淇曾指出《哀乐中年》有“张爱玲的笔触(touch)”:“张爱玲的touch,桑弧写不出来,没有那个灵气。我问过张爱玲,她说你不要提,你不要提。她大概和桑弧有相当的感情,帮桑弧的忙”(见水晶《访宋淇谈流行歌曲及其他》)。
笔者读了《哀乐中年》剧本(见张骏祥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电影卷》一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不敢说桑弧是否写得出来,但感觉有些地方确实很像张爱玲,不妨列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一)相似的句子
《哀乐中年》剧本第39场:“彼此咀嚼着这短暂的静默”;张爱玲《小儿女》剧本第31场:“大家在沉默中咀嚼着”。——这两句话挺像。
《哀乐中年》剧本第57场:“我老觉得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中年是最可宝贵的一段时间。”这台词很像张爱玲的自白:“有许多人以为青年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我倒情愿中年,尤其是early middle age(中国人算来是三十前后,外国人算起来迟得多,一直到五十几岁)人渐渐成熟,内心有一种peace,是以前所不知道的”(见《张爱玲私语录》)。到了1994年,74岁的张爱玲仍在短文《四十而不惑》里写:“西方人也说‘生命在四十岁开始。’”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