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骏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3个建筑学转向与“风土”话语(上)(11)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在埃森曼看来,这场“古今之争”使得建筑学的“内在性”第一次被置于不同的历史基础之上。现在,历史被理解为当下的批判性授权代理(a critical and empowering agent of the present)。这种“批判性”一直延续到现代建筑,也延续到埃森曼自己。当然,埃森曼也强调自己不同于路斯和柯布等现代建筑先驱的独特之处:“我的写作不是关于建筑如何改变未来,而是……重新思考到现在为止定义的建筑内在性的理论范式,以便承载之前没有被理论化和合法化的可能未来,以及对过去的可能性修正。” 与此同时,相较于罗西通过类型学等已知语言发生作用的立场,埃森曼认为自己的思考更在于“将建筑的内在性与其他话语和历史必然性区分开来的自主性可能”,其“批判性”在于“差异的重复”(a repetition of difference)和“自身存在及其意义的错位”(displacement of both its being and its meaning,图3)。

王骏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3个建筑学转向与“风土”话语(上)


▲ 3 索莫和怀汀:内在性与批判性建筑图解
这一切都增加了埃森曼理论的“艰深”——用索莫和怀汀的表述来说,这是一种“艰难”(difficult)。索莫和怀汀这里的“艰难”不只是字面意思上的,而且需要与其他表述共同作用,形成对“批判性建筑”的描述。这些表述包括:“亢奋”(animate)、“生活”(life)、“设计作为生活方式”(design as form of life)、“运动的轨迹”(track of movement)、“指索符号”(index)、“叙事”(narrative)、“劳碌”(belabored)、“过程”(process)、“作品”(work)、“格格不入”(unhomely)等等。与之相对应,索莫和怀汀将“投射性建筑”描述为“怀柔”(ambient)、“生活方式”(lifestyle)、“生活作为设计素材”(life as something to design)、“材料的可塑性”(material plasticity)、“图解”(diagram)、“心境”(mood)、“酷”(cool)、“效果”(effect)、“悠闲”(leisure)、“游刃有余”(untimely)。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