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文化发展史(16)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由隋至元,烹饪研究亦有新的收获。
<1>在食疗补治方面,巢元方的《诸病源程序候论》论及到与食医的关系。"药王"孙思邈的《千金食治》,收集药用食物150种,一一详加阐述。他的另一著述《养老食疗》,设计出长寿食方17组,开老年医学中食物疗法的先河,对摄生学(保养身体的科学)也有建树。
此外,昝殷的《食医心鉴》,孟诜的《食疗本草》,陈士良的《食性本草》,都辑录了众多的饮食偏方及四时调养方法,如紫苏粥治腹痛、鲤鱼脍治痔疮等,皆有确效。金元四大医圣刘完素、张从正、李呆、朱震亨积极探讨饮食宜忌,深化了食物补治理论。宋人陈直的《奉亲养老书》还列出饮食调节器治和老人备用急方233个,邹郄的《寿亲养老新书》附有妇女和儿童食方256个,很受时人重视。元未的贾铭在《饮食须知》中,专选历史本草中360多种食物的相反相忌,附载食物中毒解救法,又是一个发展。
特别是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集毕生精力写成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饮食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该书将历朝宫中的奇珍异馔、汤膏煎造、诸家本草(中药材)、名医方术、日常食料汇集起来,重点论述了饮食避忌和进补、食疗偏方及卫生、原料性能与药理等问题。其主要贡献有:总结前代饮食养生经验,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重视粗茶淡饭的滋养调配;从平衡膳食的角度提出健身益寿原则,主张饮食季节化和多样化,重视原料药用性能的鉴别,防止食物中毒;倡导"食饮水思源有节(节制),起居有常(规律),不妄作劳(不要过度的玩乐和劳累)","薄滋味(不追求华美的饭食),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的养生观;要求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早刷牙不如晚刷牙"、"酒要少饮为佳"、"莫吃空心茶";
汇集了众多宫廷食谱,保留了许多少数民族饮食资料,可供后人研究。
<2>在食书方面,这时有10多部专著问世。其中,欧阳询等人奉唐高祖之命编撰的《艺文类聚》,专设"饮馔部",共72卷,分为食、饼、肉、脯等类,汇集了1300年前的众多烹饪资料。李主等人奉宋太祖之命编撰的《太平御览》,也设有"饮食部",共25卷,分为酒、茶、馔、酱等70多类对古菜品(如脍、脯)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翔实考证,很有参阅价值。再如林洪的《山家清供》,记录了两宋江浙名食102种,山林风味浓,乡土气息重,颇具特色。其中的"拨霞供"(涮兔肉)、"蟹酿橙"、"水晶脍"(鲤鱼鳞、猪皮、琼脂等煮成浓汁,冷凝后切44、丝)、"琥珀蜜",一直被后世称道。而出现在元未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