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文化发展史(20)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凡此种种,都使烹饪工艺跃升到新的高度。后来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里,还提出纯净、俭朴、自然、天成的饮食观,尤为重视原料质地和菜品风味的检测。如他评价蔬菜之美,是"一清、二洁、三芳馥、四松脆",其所以胜过肉品,"忝在一字之鲜"。他认为"蟹之为物至美","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他还主张,"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这都说明中国烹调术在明清时期已由量变转为质变,开始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了。
4、名厨巧师灿若群星
工艺是劳动的结晶,它来自于名厨巧师的辛勤创造。明代,御厨、官厨、肆厨(酒楼餐馆的厨师)、俗厨(民间厨师)、家厨和僧厨众多,并且常见记述《宋氏养生部》是一部重要的官府食书。其作者宋诩回忆说:他的母亲从小到老跟着当官的外祖父和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学会不少名菜,特别会做烤鸭。她将一身的厨艺传给儿子,宋诩整理出1010种菜品。
再如南通的抗倭(指日本海盗)英雄曹顶,原系白案师傅,在刀切面上有一手绝活。湖南还有位能写的名师潘清渠,他将412种名菜编成了《饕餮谱》一书。
清初名厨更多。其中有菜谱茶经"莫不通晓"的董小宛,淮为"天厨星"的董桃媚,"遂将食品擅千秋"的萧美人,"什景点心"压倒天下的陶方伯夫人,五色脍"妙不可及"余媚娘,嘉兴美馔"芙蓉蟹"的创始人朱二嫂,川味名珍"麻婆豆腐"的创始人陈麻婆,撰写《中馈录》的才女曾懿等。此外,《扬州画舫录》等书还介绍过众多名厨,如做"十样猪头"的江郑堂,做"梨丝炒肉"的施胖子,做"什锦豆腐羹"的文思和尚,做"马鞍桥"(鳝鱼菜)的小山和尚等。
江南名厨王小余,曾在烹饪鉴赏家袁枚家中掌厨近10年。他选料"必亲市场",掌火时"雀立不转目",调味"未尝见染指之试"(即不用手指去尝)。他有一名"作厨如作医"名言,认真做到了"谨审其水火之齐"(准确地掌握施水量与加热量),"万口之甘如一口",深得袁枚的器重。他死后,袁枚思念不已,"每食必为之泣",写下情深意长的《厨者王小余传》。这也是古代留下的唯一的厨师传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