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既渴望亲密,也渴望距离:共同体与现代社会的伦理秩序(9)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对共同体的扁平想象缺乏内部细节,对“崭新”的狂热正是细节无能的表现,终会跌回保守主义中去。最反动的实践常说着最激进的话语,就像批判一切有限经验的怀疑论貌似最激进,却取消了正常与荒谬的层次区别,也就无法再批判荒谬。亨利·柏格森说:由于想象并无限制,希望比实现更快乐;希望不会触发副作用,也没有鱼与熊掌的不可得兼的困境。现实越是有限稀缺,想象与希望越是无限丰饶。热烈地投身集体运动者,多是缺乏内在资源、靠希望活着的人;越是剧烈膨胀的运动,它燃烧的希望越短期,充满“将临”的末日或天国,每一场斗争都是“最后的斗争”。“明日”与“未来”不同在于前者意味着迫近,凭此它穿透今夜“黎明前的黑暗”。然而人一旦冷静下来,便又不得不面对“明天,明天,又一个明天”了——日常生活世界、日常语言和日用而不知的实用主义必将重获支配性。
越能够承受孤独的人,也是越能顽强地忍受长久绝望的人,他们不愿让自我在群体之火中燃烧,正是他们内在的火焰的证明。
爱德华·蒙克作品《灰烬》。
霍弗敏锐地注意到:“理论和实际越是矛盾的运动,越热衷于将自己的信仰加诸于人”,并认为传教狂热源于内在不自信。霍弗一再提及这种“自我逃避心理”,例如他在《激情心灵状态》中说:“我们的贪婪不指向真心想要的,我们在错误的事上最自命真理,在过度膨胀与求不得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这种心理解释有道理,但传教狂热也可用简单的行为规律解释。从当下条件出发、理论紧贴实际的实践者的教育热情,不会超过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例如边沁及其门徒同样怀着道德热忱改革英国法律,却很少空谈主义,道德哲学处处内嵌于现实实践;边沁一贯细致冷静,他所著言辞最激烈的文本,是批判法国革命中狂热辞藻的文章。相反,越脱离实际的理论越易碰壁,其信徒越将实践困境归咎于人数不够或信念不纯。教育只是社会中具体实践的再生产,传教却是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后者不得不将全部热忱灌注于仅有的实践途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