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红衣罗汉图》中的古意与禅趣(12)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红衣罗汉图》以青绿山石为背景,菩提树和葛藤皆开出新叶,此外罗汉前方左侧还有两朵粉红色的小花,表明画中的季节应为春季。本幅左赵孟题跋称该画作于“暮春之初”,即三月初,与画中的季节正好相符。该图以古木新叶、春花为背景,笔者认为契合了“古树逢春”的意涵。古树逢春亦称枯树逢春,本意是指干枯的古树重新遇到春天焕发生机,禅家多用来比喻长时间坐禅参悟因为机缘悟得真如佛性,如《景德传灯录·唐州大乘山和尚》记:“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稀有。’”大意是指参禅证悟真如佛性(枯树逢春)的时机世间稀有。
关于古树逢春之禅意,明本《古木》一诗说得颇为明白,曰:“饱历风霜不计年,森森凉荫几多人。看佗不涉荣枯处,只为根沾劫外春。”是说古树多少年岁饱经风霜,其繁茂之枝叶亦不知庇佑多少人凉荫;看这古树不涉荣枯,只因其根虽历经劫难而又遭逢春天。明本以古木喻禅僧,形容禅僧历经劫难而又“枯木逢春”。这样来看《红衣罗汉图》的中古树、葛藤、春花,就不仅仅再是罗汉禅坐的树石背景,而是契合了罗汉“古树逢春”的禅意。
5. 结语:赵孟与佛画转型
北宋后期苏轼、李公麟、米芾等倡导文人画,开启了职业绘画向文人画转型之风尚,其中也包括有着悠久而丰富传统的佛画。最早尝试创作文人画类型佛画的是李公麟,《画继》称他“平生所画不作对,多以澄心堂纸为之,不用缣素,不施丹粉”,均是为了凸显其文人身份而与世俗画工保持距离。李公麟将唐代职业画家为求快捷的方便权宜之法——白画,发展成为具有文人笔墨特点、格调内涵的白描,李公麟的白描虽主要着眼于人物画,但其后被广泛运用到宗教画领域,比如明清时就出现了大量托名为李公麟的白描十六、十八或五百罗汉图。李公麟曾尝试对传统的观音图式进行改造,其创作的长带观音、石上卧观音,皆强调了文人所欣赏的观音自在之情态,同时李公麟也强调“自在在心不在相”。
赵孟是李公麟之后对佛画转型影响最大的文人画家。李公麟对自在观音情有独钟,赵孟则与罗汉画有更深的因缘。赵孟自称是罗汉应身,并被赞誉为游戏人间的罗汉。大《又题〈归去来辞〉后》称:“又闻翁(笔者注:赵孟)尝云,其始生母梦僧寄宿而娠,以是知为罗汉应身,以文章事业,善知众艺,游戏人间,为法外护无疑也。”大称听赵孟亲言其母梦僧寄宿而妊娠,并认为赵孟是游戏人间的罗汉,为非僧人身份的佛法护持者(法外护)。赵孟画罗汉和梵僧像,与他相信自己是罗汉应身不无关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