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红衣罗汉图》中的古意与禅趣(4)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赵孟《红衣罗汉图》中的古意与禅趣


图04/元赵孟《红衣罗汉图》之罗汉像局部
罗汉,系阿罗汉的简称,梵文为Arhat,是声闻乘修证的最高果位。从广义上讲,亦有将得道高僧,尤其是天竺和西域僧称为罗汉者。
晋唐中原地区是先有梵僧像,再有罗汉像。因为罗汉、高僧均属于声闻乘,以及中国佛教系由天竺经西域传入,所以早期罗汉像多借鉴了梵僧的特点。唐代玄奘译出《法住记》后,才有严格意义上罗汉像——十六罗汉图的绘制,如北宋徽宗御府藏有晚唐卢楞伽的《十六罗汉图》多套,晚唐赵德斋在西蜀大圣慈寺竹溪院画有《十六大罗汉》等。赵孟称“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说的就是卢楞伽的罗汉像呈梵相特点。
五代十国时期十六罗汉图流行,出现了一批擅长罗汉画的名家,如蜀张玄、贯休、杜弘义,南唐王齐翰等,有汉相、梵相两种图式。赵孟题跋中称王齐翰罗汉像“与汉僧何异”,指出王齐翰罗汉像为汉相式。王齐翰为南唐翰林待诏,他所画的《十六罗汉像》因被太宗视为登基的瑞祥命名为“应运国宝罗汉”而著名。梵相罗汉以蜀贯休为代表,《益州名画录》记贯休所画十六罗汉“胡貌梵相,曲尽其态”,并记贯休对人言系自梦中所睹,可见其罗汉画具有奇幻、出世间相的特点。贯休《十六罗汉像》后世多有碑拓本传世(图05),影响很大。

赵孟《红衣罗汉图》中的古意与禅趣


图05/清刻贯休《十六应真像》轴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罗汉画主要向汉化、世俗化的方向演变。《宣和画谱》称张玄的罗汉画与贯休出世间罗汉画截然不同,而“得其世态之相,故天下知有金水张元(笔者注:玄)罗汉也”。宋代罗汉画汉化最重要的表现是降龙、伏虎罗汉的出现,分别以降龙、伏虎为特征,具体形象可参见传卢楞伽的《六尊者像》册(图06)。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有南宋开禧三年(1207)刘松年画《罗汉像》三轴(图07),三位罗汉虽然具有顶骨突出、庞眉大目、耳贯金环的特点,但整体上其面目以汉僧特点为主,尤其是枯木怪石、围屏芭蕉、巨石翠竹的环境具有文人趣味。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