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血的棉花帝国(5)
2023-05-01 来源:飞速影视
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影响下,烟草业不再那么有利可图,逐渐衰退,为植棉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欧洲在棉纺织业上已经历了好几轮机器革新,如珍妮纺纱机(1764)、水力纺纱机(1769)、骡机(1779)、水力织布机(1785)等,这些机器的发明与应用,使得欧洲的棉纺织品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产量增长,因此对原棉的需求也急剧增长,这是美国当时面对的市场。
1793 年,青年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让美国在棉花纤维脱籽效率上有了惊人的提高,将当时美国植棉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轻易解决了。
马克思曾评论:
“在轧棉机发明之前,一个黑人最有效率的辛勤劳作一整天最多也只能轻拣出一磅棉花;而在轧棉机发明之后,50 磅的棉花可以被一个黑人妇女劳作一天轻松的拣出;后来轧棉机的效率又提高了一倍。通过对其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也为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惠特尼的轧棉机。图源:纽约公共图书馆
既然贸易上有需求,自己也有了供给的条件,这生意当然得继续做下去。从此,美国南部的奴隶主通过不断购买土地、奴隶,来扩大其所在的种植园的棉花经营范围。
何顺果先生在《美国“棉花王国”史:南部社会经济结构探索》一书中提到,美国南部的棉花产量在18世纪末到美国内战前迅速增长。1791-1801年,从0.5万包增加到12万包,增长了23倍;1801-1820年,从12万包增加到 72.2 万包,增长了5倍;1820-1840年,从72.2 万包增加到100 万包,增长了38.5%。
因种植园规模扩大,对奴隶的需求大量增加,奴隶价格也迅速上涨,奴隶买卖成为当时非常活跃的一项商业活动。
尽管1807年英国通过禁止国际奴隶贸易法令,但奴隶走私贸易依然不绝。同时,美国国内大批奴隶也进行了内循环——约100万奴隶被强制从美国北部运往美国深南部,投身于艰苦的棉花种植和采摘工作。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