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经典的世代更替与“四大名著”的文化品格(7)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察举制类似现在的推荐选拔:官员做到一品、二品,就有资格推荐人品好、能力强的人,由朝廷考核后加以任用。这样的推荐选拔制在汉代发挥过重要作用,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公孙弘、董仲舒等,都是这样选拔出来的。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管理成本低,国家不需要花太多钱,因为每年被推荐上来的人不多,选拔出来的都被任命到重要位置上,与投入相比,产出极为可观。
其弊端有二:
一是容易淹没人才。一个人无论多有本事,假如没人推荐就会无人知晓。汉阳有座古琴台,据说是钟子期与伯牙知音相遇的地方。古人喜欢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韩愈后来也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有本事的人被埋没的几率太高。
二是容易作弊,因为推荐权掌握在推荐人手里。针对这种情况,朝廷制定了一些措施——如果被推荐人官做得好,推荐人可以连带提拔;如果被推荐人出了问题,推荐人一并受罚。这个措施看似严格,一般人却不在乎,因为那是未来的事。就概率而言,推荐选拔通常会和走后门连在一起。这倒不是说每个有推荐权的人都存心作弊,有时是万不得已。
汉代有个大员,那一年可以推荐五人,有四人托了很强的关系找他。如果拒绝这四人,他的位置可能不稳。他感叹自己替朝廷办事,办成这样实在太不像话,于是拜托朋友一定帮忙物色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推荐上去,也不枉了朝廷给自己这样的权力。
《汉书》
鉴于上面两个弊端,后来出现了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一是所有的读书人,只要觉得自己有本事就可以投考,无需他人推荐;二是改卷越来越规范,可以有效防止舞弊。
其弊端是国家管理成本很高,每年那么多人投考,国家必须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而实际录取的比例很低,许多人的精力可能一辈子消磨在考试当中。科举制从唐代,或更准确地说从隋代开始,到宋代就成了占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不论成本多高,朝廷还是愿意这样做,因为这有利于社会公平。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都是儒家任人唯贤理念的贯彻。当然,对皇帝的儿子还是“唯亲”,但任人唯亲的比例在汉代以后大大降低。
第三是重视个人品格,这与法家很不一样。儒家强调个人修养,这是对个人的约束,也是为了移风易俗。这样一种做法,对两种人没有意义,一是天资极其刻薄的人,一是天资极其厚道的人,他们或者不需要教育就自然是一个君子,或者无论怎么教育都不可能成为君子。但对大多人来说,强调人格修养是有用的,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