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经典的世代更替与“四大名著”的文化品格(9)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四书章句集注》
宋代朱熹有《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开始成为官方确定的科举教材,明清两代作为科举教材的地位一直坚如磐石。无论是阳明心学,还是乾嘉朴学,尽管在学术上对朱熹等人的理论有些冲击,但都未能动摇“四书”作为科举教材的地位。比较而言,“五经”的地位已经不能和“四书”相提并论了。
科举时代,每个考生报名时,都会登记“五经”中选考哪一经;“四书”是不需要选的,因为每种书都会考到。虽然“五经”也会一一出题,但具体到某个考生,并不需要每经都考。明清时代的读书人,从现存文献可以看出他们当时考的是哪一经,如冯梦龙考的是《春秋》,所以能写《列国志》;吴敬梓考的是《诗经》,所以常在《儒林外史》中谈《溱洧》《女曰鸡鸣》等作品。
从明清时代的小说描写看得出来,就算是对儒家经典没有兴趣的人,“四书”也读得相当好。以贾宝玉为例,他偏爱《楚辞》《文选》,但朝廷要求读“四书”“五经”。“五经”从没听宝玉谈起过,但宝玉对《论语》《孟子》读得挺熟,只是不能倒着背而已。
说“四书”在宋代以后比“五经”重要,可能有人提出质疑,理由是,《四库全书》中“五经”的排序在“四书”之前,著录数量也远多于“四书”。这里就此略作分疏。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的排序,一个依据是经典产生的时代。“五经”的产生时代当然早于“四书”,“四书”的名称到了宋代才正式确立。在儒家的经典里面,按照时间顺序,“四书”只能排在“五经”后面,如果排在前面,就会造成体例的紊乱。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四库全书》主要收录研究性著作,很少收录举业文献。而就研究性著作而言,研究“五经”的,当然远多于研究“四书”的。
第三点,乾嘉时代的学术氛围是扬“五经”而抑“四书”。那时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乾嘉朴学或者乾嘉考据学。这一学术思潮,本有挑战宋明理学的意味。
清代中叶的人,尤其是像戴震和纪晓岚这样一些主流学者,对于宋明理学是不以为然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说过一个观点:宋明理学的致命弱点,是从正心、诚意一下子跳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忽略了具体环节,好像一个人只要人品好,就自然可以管理好国家,“内圣”就必然“外王”。实际上,从“内圣”到“外王”,这中间包含了许多技术性的内容和程序,就像种子可以长出粮食,但是种子不能直接成为粮食,耕地、播种、除草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