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九州、四海、天下,中国美号来源自中国版《圣经》(10)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长沙岳麓山禹碑
而从此以后直到明清,作为行政区的州制也一直存在,今日还能找到这方面的痕迹,如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等市的设置,即是明显的例证。
总之,九州制开始酝酿并成型于春秋战国,而实现于汉代。在历史的演进中,它似真而实假,由假而化真。当它还是一种理想时,它代表了全域,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又一个名号;当它经过变形、成为一种现实时,它的原形——九州,仍是秦汉以后中国的一个代称。
第三节 禹迹、九州的“孪生兄弟”
如上所述,禹治平水土,人民得以安居,九是虚指的极数,在地理上后来多谓八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加中央,于是禹迹、九州成了全国的代称;又因禹治平洪水,显露出许多块陆地,人们得以安居在这些陆地上,所以这些陆地被合称为禹迹,禹迹是由许多块陆地、也就是“水中可居”的州组成的,所以禹迹也被称为九州,而且禹迹与九州这两个名号还往往成对出现。
进而言之,分析禹迹、九州这两个名号,“迹”指禹之足迹所至的范围,“州”本指水中可居的陆地,后来演变成九个理想中的大行政区。也就是说,“迹”、“州”这两个字是通名,与“禹”、“九”这两个专名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指称全国的专有名词。而从理论上讲,若“禹”字加上与“迹”字义同义近的通名,或者“九”字加上与“州”字义同义近的通名,也就可以构成与“禹迹”、“九州”义同义近的、指称全国的专有名词了。事实也正是如此,禹迹、九州有着众多的孪生兄弟,它们都是指称全国的古老名号。兹各举例证若干如下。
禹甸:《诗·大雅·韩奕》:“奕奕梁山,惟禹甸之。”《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惟禹甸之。”毛《传》训甸为治,禹甸即禹治理过的地方,郑《笺》:“禹治而丘甸之。……六十四井为甸,甸方八里。”丘甸之,即把土地分成丘、甸,两者的关系是四丘一甸。后人用此义,遂称中国九州之地为禹甸,如宋方夔《苦热》诗:“谁是苍生霖雨手,普将禹甸酿西成”;清王式丹《南中书事》诗:“禹甸埴坟殊广大,蛮方节钺漫纷纭。”
禹服:《尚书·仲虺之诰》:“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孔《传》:“仪表天下,法正万国,继禹之功,统其故服。”服指王畿以外的疆土,后世即以禹服称中国九州之地。《南齐书·乐志》载《乐歌辞》:“诞应休命,奄有八夤。握机肇运,光启禹服。”唐许敬宗《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诗:“星次绝轩台,风衢乖禹服。寰区无所外,天覆今咸育。”又唐王维《兵部起请露布文》:“伏惟皇帝陛下,大道先天,至德冠古,……亿兆广尧封之时,郡县加禹服之外。”又清陈廷敬《上御神武门观西洋进贡狮子》诗:“皇威远被海西偏,灵产欣观自九天。王会地图过禹服,帝疆方物集尧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