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明|一周书记:雪莱作品中的“火焰”与……“幽灵”(3)
2023-05-02 来源:飞速影视
“如果说世纪末的当下是更阴暗、更充满变数的时代,雪莱独特的精神和理想主义也许会更引人注目,这不啻一团对抗阴影的熊熊火焰。这使他变为残酷无情,甚至荒唐可笑之人,可能也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深切的共鸣。说到底,他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坚信能够用语言来改造这个世界,笃信火焰是构成想象的元素。”(同上,ii)霍姆斯所说的那种“特别的、深切的共鸣”正好说明了他对写作雪莱传记的偏爱、热情与执着,那团“对抗阴影的熊熊火焰”至今仍在慢慢燃烧。
这本“雪莱传”的书名仅以“追求”(原文pursuit,也有“追寻”之意)作为副题,言简意深。雪莱所“追求”的首先是自由与理想社会,“从一开始,他就是对政治和哲学思想深感兴趣的作家,而不是纯粹追求艺术的诗人”(引言,vii)。“终其一生,雪莱的主要成就集中于一系列长篇诗作和诗剧的创作,旨在揭示所处时代和社会的主要政治和精神问题。”(引言,viii)我认为可以用作者的这段话来简练地概括雪莱一生的事业与追求:“人们可以将雪莱称为最广泛意义上的作家,集诗人、随笔作家、剧作家、小册子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和书信作家于一身。他四处游历,胸怀远大抱负和更伟大的计划,对历史性时刻有着敏锐深刻的见地,并在宏大而剧烈的社会变革进程中——他知道自己身处其中——领悟到作为艺术家的强烈责任感。”(引言,viii)在这里除了相当全面地概括了雪莱的写作体裁之外,更重要的是提炼了雪莱一生的几个核心主题:
游历、抱负与计划、与历史性时刻和社会变革进程紧密相连的见识、责任感。在这部资料极为丰富、论述相当细腻的大部头传记中,这段话几乎就是一根导读的主线。正如斯蒂芬·斯彭德爵士所言,“霍姆斯把重心放在雪莱的政治观、哲学思想和社会活动上,将雪莱的人生故事拽离迷思之域,使它更具说服力,更有意义。”(封底推荐语)
雪莱生于1792年,这时候的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开始进入了空前剧变的十年。所有英国报纸和在小酒馆里的人都在议论法国告密者和杀人如麻的雅各宾派。英国成立了内政部,史无前例地建立起全国范围的监视网络,并且在整个九十年代稳步扩大了对普通民众的司法管控和民间间谍系统。在法庭上,煽动诽谤罪和亵渎神教罪是政治与宗教迫害的两项孪生罪名。但是即便这样,“新思想的旋风还是吹开了人们心灵的门窗,永远改变了他们的生活”(12页)。新思想的影响离不开作为受众的个人语境。雪莱对其贵族家庭的反叛、在学校中对霸凌的反抗使他在道德、精神和政治上都形成了坚强的性格和丰富想象力,在詹姆斯·林德博士的鼓励和推荐下,他很快进入了自由和激进思想的阅读语境之中。进入牛津大学之后的雪莱发现“这里是迷信与平庸的大本营……这里是精神的巴士底狱,雪莱单枪匹马要打开这座牢笼”(54-55页)。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