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李承贵:心即理的奥义(5)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心即理”的“理”是至善本体,但又表现为可能产生冲突的众多殊相;“心”则是可能表现为正邪双重面相而有修正能力的主体精神;因而“心即理”是一种“以至善本体’(天)理’为中枢,由因私欲而可善可恶、并自具善性的‘心’为调节器所构成的人性自善结构系统”。这个判断,亦可由另一句话来诠释:“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心之本体无所不包,但被私欲障碍,因而必去此障碍;心之理无穷尽,也被私欲所障碍,因而必去此障碍。人心是天地,但心之本体、心之理被私欲所蔽,便丧失天、地之本体,也就是人心丧失其本体。
那么,如何使“心”回到“天”“渊”?答案是“去除私欲”,如何“去除私欲”?答案是“念念致良知”,如何“念念致良知”?所谓开悟,所谓扩充,所谓“精一”功夫,非“心”而不能也。因此,这段话既明确了“心即理”是一种结构,亦昭示了运行这种结构的动能所在——“心”。
“心即理”的运行机制与方式
“心即理”的确是一种由各具性能的“心”“理”所造就的结构系统。而如上讨论表明,运行这种结构系统的动能是“心”。为什么是“心”?当然是基于这种结构的逻辑推论,而且,考之阳明用于表述“心即理”的标志性命题“心纯乎理”的意涵源流,亦诱使我们将注意力聚焦于“心”。
1.主一以弥合“心”“理”之距离,故“心”必须运行
精一之学,“心”“理”是一,但“心”因为受到私欲遮蔽而表现为“人心”,从而不能“一”,从而使“心”“理”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理在心外”。正因为“心”“理”存在距离,所以必须弥合这种距离,使“理”回到“心”中,而弥合这种距离必须消除私欲,而消除私欲便是“心纯乎理”,方为“道心”,方为“心即理”。阳明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那么,谁有资格和能力担负消除私欲责任呢?阳明说:“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既然是“心”循“理”致善、动“气”致恶,所以消除私欲还得仰仗于“心”。那么,“心”如何消除私欲呢?王阳明说:“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