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李承贵:心即理的奥义(6)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舍此之外,无别功矣。”就是说,“心纯乎天理”的前提是无一毫人欲之私,做到无一毫人欲之私,就必须克私欲于未萌之先,或克私欲于未萌之际。这种工夫就是《中庸》之戒慎恐惧、《大学》之致知格物。而“戒慎恐惧”就是:“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瞶,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所谓戒惧恐惧也就是一个“念”字,这个戒惧之念稍有不存,不昏瞶便流入恶,那如何“存”?就是时时刻刻保持戒惧之心。既然要时时刻刻保持戒惧之心,唯有“心”去执行,否则就是“槁木死灰”。因此,“心”必须是运行的。“致知格物”则是:“致知者,意诚之本也;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为善则不善正了,亦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也。
如此,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得以致其极,而意之所发,好善、去恶,无有不诚矣。诚意工夫,实下手处在格物也。”即是说,格物致知是“诚意”的根本,但“致知”必须体现在实际的事为上,也就是根据“意”判断去恶为善。基于“意”判断去恶为善,就是“格其不正以归于正”,就是去心中之恶、存心中之善。而“意”乃“心之所发”,因而“意”之所为皆是“心”之所为,所以“诚意”便是“正心”,非“心”谁能“诚意”?所以“格物致知”亦是“心”之所为,因而“心”必须是运行的。质言之,“戒慎恐惧”“致知格物”归根到底皆是“心”的工夫。
所谓“戒慎恐惧”工夫就是戒惧之念没有须臾停息而专心于“理”,所谓“格物致知”工夫,就是时刻专注于“致良知”以“诚意”。不管是戒慎恐惧,还是格物致知,都是将全部精神(心)专注于“天理”或“良知”上。阳明说:“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看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 “主一”就是“一心于天理”,“一心于天理”,即是“心”主动亲近“天理”,以“天理纯化自己”,如果“心”不能如此,有事时便是为物所役,无事时便是空幻,因而有事无事,都必须“一心于天理”。因而“一心于天理”也就是“常知、常存、常主于理”。阳明说:“理无动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也。‘不睹不闻、无思无为’,非槁木死灰之谓也。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