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思享|李承贵:心即理的奥义(7)

2023-05-03 来源:飞速影视
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由于“心”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因而虽然是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仍然是生意盎然、活泼泼的,而非槁木死灰。这就意味着睹、闻、思、为亦一于“理”,因而亦可说未尝有睹、闻、思、为,此即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但从根本意义上说,这是“心一于理”才能表现出来的效应。“心一于理”,“理”是体,所以“静”; “心”是“用 ”,所以“动”。而“心一于理”亦即“心”消除私欲以纯化自我的工夫,从而回到“精一之学”,回到“心即理”。
可见,由于私欲在“心”“理”之间挖了一条深深的沟壑,从而“理在心外”,因而要填平、弥合这条沟壑,使“心”“理”重为一体,就需要消灭私欲,而消灭私欲必须诉诸于“心一于理”的工夫,而“心一于理”只能仰仗“心”,即“心”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心”戒慎恐惧、格物致知,因此,“心即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了“心”必然是动态的,必须是运行的。
2.去除私欲以使“心”纯乎“天理”,故“心”必须运行
“心”虽然只有一个,但会表现为“人心”“道心”性质不同的两个面相,而“人心”是杂以人伪引起,这就意味着,“人心”如要转换为“道心”,就必须去除“人伪”。而去除“人伪”,“心”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不能静止僵立,而是必须勇于承担责任,必须自觉地、智慧地“运行”以去除“人伪”。阳明说:“圣人之心纯乎天理,故无事于学。下是,则心有不存而汩其性,丧其天矣,故必学以存其心。学以存其心者,何求哉?求诸其心而已矣。求诸其心何为哉?谨守其心而已矣。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皆谨守其心之功也。”这是说,圣人之心就是天理,所以不需要学习。这从反面说明,“人心”若不纯乎天理(非圣人),则需要存心、养心,谨守其心以纯乎天理,也就是需要“运行”。而常人则是另一种情况:良心不存而汩没其性、丧其天德,所以常人必须学以存其心,而学以存其心,也就是“反身而诚”“谨守其心”。
“谨守其心”即是“心的自我调整和运行”。而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谨守心的工夫,谁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种工夫的执行者也只有“心”自己。虽然圣人之心是天理,无需学习,但必须保养。阳明说:“尧舜兢兢业业,成汤日新又新,文王纯亦不已,周公坐以待旦,惜阴之功,宁独大禹为然?子思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知微之显,可以入德矣。’”在这里,“纯亦不已”与“兢兢业业”“日新又新”“坐以待旦”“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同义,概谓“惜阴之功”。那么,哪一项不是勤勉日进、坚持不懈呢?因而即便是圣人之心,亦是必须时刻自我滋养、自我护理的。可见,无论是凡人之心,还是圣人之心,都有持续存养的任务,而持续存养的主体是“心”。阳明说:“心也者,吾所得于天地之理也,无间于天人,无分于古今。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