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云|社会取象于大自然:礼制及孝道的神明观(2)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这些观念都源自商文明时代,在甲骨文和礼器上可见其痕迹,传世神话也保留之,而战国文献显示其观念的哲理化,而构成完整的宇宙论。《太一》之“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之句,特别清楚地阐明“神明”系天地相辅之产物,其既是时间的根源,亦是水火物质的生养之基础,故应谓之“生机”。故在宇宙创生当中,神明乃为一关键性的阶段。
在大自然中,天发出恒星之神光和降甘露神水盈地,而地出日月明火并送它走天道,以造天地之交,相配天地之德,万物便由此化生。“神明”之结合表达天地合德状态,天地合德才是万物之生机。
同时,古人认为,人生与社会皆取法于大自然,所以无论是在自然、人生或社会生活中,“神”“明”是上下互不可缺的范畴。从大自然到社会扩展其意义的神明观,乃成为礼制与孝道的神明观,其观念的滥觞亦可见于商周信仰礼仪中。笔者对神明观的本义、自然神明观、道家神明观等曾有几篇文章已提出过讨论。[②]本文拟着重于厘清西周礼仪中神明观的内涵,以及其后思想化的礼制及孝道的神明观。
二、祖孙与君臣之交:家族与国家万年无疆的生机
在青铜器铭文的纪录里,我们可以看到,祖先崇拜概念的信仰蕴含着神明观念,古代礼制社会以及宗庙的目标依然在于“相配神明之德”。从商代到汉代,人们一直将“神”的要素视为有靈性之天气;然而从西周时期开始,“神”字又多出人格神的含义,即把升天的祖先也称为“文神人”。从西周铭文明确可见,古人祭祀神祖时,还是冀求上天与下界的沟通。
无论长短繁简,对商周人而言,祭祀祖先一直是铭文最重要的内容,而制造铜器的目的亦在于此。祭祀祖先外,描述器主本人如何在制造器物前受到王侯赏赐,则是铭文的第二个重点。其它内容更丰富的铭文,只是绕着此主题描述更多的细节。较简略的铭文可能仅指出器主受赐的福祉,详细者则会详述受赐过程。西周中期,虽然铭文的句子逐渐增长、描述更多细节,但内容都只围绕在赏赐的礼节。到了西周中晚期,赏赐之礼已明显成为铭文的另一个主题,甚至描述赏赐的字句还多于祭祖。
表面上看,这些赏赐记载只是指出制造礼器的具体情况,似乎缺乏深切内涵。但回到商周先民的立场上,为何这些赏赐之事会成为青铜器铭文上传之不朽的主题?这显然是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在商周人的观念中,王被视为上帝的表现者,殷商的王甚至可称作“帝”,而周代的王则称为“天子”。因此,王所赏赐之物不仅有实际价值,更具有神圣、神祕的象征意义,亦即等同于崇高的“天恩”。既然接受了上帝或皇天赐予的神宝,领受天恩者自然必须告知祖先,同时谢祖承祐,将此等重器供奉“永宝”,并祈求祖先继续保祐后代子孙。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