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云|社会取象于大自然:礼制及孝道的神明观(3)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商周人的家族观念相当浓厚,每位家人的成就都与祖先有关。天子赐恩的对像是家族,故必须上告祖先,一同分享此等荣耀。况且天子的赏赐本来就具有祭祀祖先和地方族社的性质。如《左传昭公十五年》冬十二月,有言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③]由此可见此传统一直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内一切家族对祖先的祭祀,都被视为关乎全国的大事;来自每一家族祖先的保祐,都有助于国家整体的永续与宁靖。虽然有时候赐命者并非王的身份,而是次一级的统治者,但他还是掌握了崇高的权威和治理国家的权力,依然具有神圣地位,所赐的礼品同样具备神圣的象征价值。
青铜明器上之铭文均有告神求福的作用,因其作用是告神与祈祷福寿,故主要“读者”是神祖;当礼器随葬后,也只有神祖才能阅读铭文内容。因此,青铜器铭文的写作目的并非将国家大事垂于不朽,使后代尽知其详;而是祭告神祖、祈求保祐,藉以使家族所受之天恩能永垂不朽,让后代“永宝用”。西周中晚期以来,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铭文皆有“子孙永宝用”的祷文,表达制造者在祖孙之间的中间角色。
换言之,青铜器虽是祭祖礼器,但其作用不仅与祖先有关,对后裔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尤其通过“子孙永宝用”这句话而益形明显。在商周信仰中,这些宝贵的容器同时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祭享祖先(如用铜簋享谷、铜鼎享肉、铜爵享酒等),已实行“明德”,另一方面则备于容纳神祖所赐的“神德”,以求其护祐子孙,并保障家族的绵延,宗庙礼器所载的“永宝用”铭文意即在此。所以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永垂不朽的目的,是在于祈求对后裔的长久赐福,对自己家族的永生。
被赏赐者必须回报天恩、祭祀祖先,以求世代绵延不绝,后裔能永久受用天祐,以延长家族的存续,因此宗庙之礼的崇高目的,即在于保持家族社会的“生机”。在这种完整的信仰中,赏赐与祭祖彼此结合,成为“礼”的整体,两者均为“礼”中不可互缺的环节。并且在殷周社会中,祖孙之间的血缘关系逐步被推展为君臣间的礼仪制度。祖孙与君臣之间的交合必须相辅相通,从家族到国家,都必须与宇宙的节律相协和,进而达到社会整体的“万年无疆”。所以宗庙的孝道与国家的礼制互补相合,组成整体社会体系,且“孝”和“礼”的崇高目的依然在于保持国家社会的“生机”。
三、祖先神德对后裔的保祐以及后裔对祖先秉持明德的承诺
(一)神德的表达字汇
西周铭文记录已足以阐明,宗庙之礼的目的在于追求保持神与人之间不可断的关联,以相配天地之德。在此,祖先的“德”相当于天德,而进行祭礼者的“德”相当于地德。先秦两汉文献中“神德”不仅指自然纯天之德,天上圣人亦能赐神德,如《楚辞贾谊惜誓》:“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淮南子原道》:“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远之所能怀。”《淮南子泰族》:“巧诈藏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而神德不全矣。”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