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云|社会取象于大自然:礼制及孝道的神明观(13)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据此可见,最常被故意弄破残的斝、爵,恰好也是最常带明纹的礼器。或许这现象从两方面表达,斝、爵是最早特选的“明器”。一方面,有意被弄破残的痕迹,使我们推想,这些毁器先经过某群人共同参加的一种礼仪,之后才被随葬,该礼仪的内在意义在于象征:在地上活人的生命容器破开而入葬,而从其放出来的靈魂准备升天获得新生;同时另一方面,明纹的指标加以阐明升天的准备,强调此礼仪的目的是让死者升天以及祭礼活动通天达神。
根据器物的选择性可以推论,在盘龙城三、四期丧礼文化中,斝、爵已被特选为作通天的“明器”;到了盘龙城五、六期,开始直接用明纹象征这两种宝贵明器的特殊地位,且在同时也开始把铜觚用作明器来用,但因为铜觚上未见有明纹、有意破残器也偏少,铜觚在丧礼的地位可能次于爵和斝;到了盘龙城七期即殷商时期,人为弄残明器的礼仪埋没失传,不被殷商吸收,故反包藏器的传统逐渐消失。
殷商时期,各地遗址出现很多帶明纹礼器,往往不限于斝和爵,当时应该没有特别选择某种礼器来进行祈求通天之礼。当时丧礼文化,把所有用于祭祀祖先的礼器和随葬品,既然它们具备升天的功能,皆视为通天之器,即是“明器”。后来在西周铭文上“明德”的用义,就是指祭祀天上的文神人而供献“明器”。
按照周人观念,人能祈天求祐,但人的能力不足以掌握天意;可是,人有责任秉明德、供明器,从人的立场,通过此举促进上下互动。同时周王从其“中位”顾全,而既承但保证天上与天下沟通的责任,亦承担中央与四方不分开的关系。因此,周王需要负责以联盟组成从中央到边缘的全国侯、伯、士等宗族、百家的家长,都秉明德、供明器,通过全国各族宗庙之礼保持上下祖孙关系;其取法于禘方之礼,并从王的中位提供祭祀四方祖先的明器。
四、神明之德:从宗庙之礼到社会伦理概念
礼制神明观念有赖于自然神明观而衍生和传承。礼制概念明显取象于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神气、神光自天降,明形、明照自地升,以此天地得一而生机永久。因此,追求家族、国家生机永久的周人,一方面,以“孝”于天上的祖先之礼,来追求天恩神德,永续家族或国家的寿命,保护子孙或王国;另一方面,“秉明德”,以供献神祖之礼,来追求上下之交,祖孙生机的联机永久不断。在西周思想中,这样的关联被视为家族社会生存之唯一条件。
从铭文对照可以看到,祈祷从天上赐予“元德”、“懿德”与人所承诺的“明德”是有关连的,如前引一件钟曰:“上帝降懿德大甹(屏)”,而其余四件则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