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云|社会取象于大自然:礼制及孝道的神明观(14)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曰:不(丕)显高且(祖)、亚且(祖)、文考,克明氒(厥)心,疋尹(厥)威义,用辟先王,不敢弗帅且(祖)考,秉明德,(劭)夙夕,左尹氏。皇王对身楙(懋),易(赐)佩,敢乍(作)文人大宝(协)龢钟,用追孝祀,卲各乐大神,大神其陟降严祜,妥(绥)厚多福,其丰丰,受余屯(纯)鲁,通彔(禄)永令(命),(眉)寿霝冬(终),其万年永宝日鼓。[41]
器主对自己的祖先秉执明德,既然王对他有赏赐,他表达孝义来作乐神的编钟,以求眉寿、万年的保祐。
西周中期善鼎曰:“唬(呼)前文人,秉德共(恭)屯(纯)。”[42]西周中期伯鼎亦言:“隹(唯)用妥(绥)神褱,唬(呼)前文人,秉德共(恭)屯(纯),隹(唯)万年,子子孙孙永宝。”[43]器主所承诺的秉德,即是秉执明德,与此同时器主呼叫“前文人”(即祖先),祈祷从天上赐命万年长寿、永保子孙。呼“前文人”的意思,即是祈祷通过祖先获得天的神德,同时也秉执明德,以坚固上下、天地、祖孙之交。西周宣王四十二年鼎、四十三年逨鼎更明显表达种互动的目标理念:“用(享)孝于前文人,其严在上,(翼)在下,穆穆秉明德。”[44]器主孝于前文人,以天上“前文人”的天恩为生,同时秉执明德,回享给天上的祖先。
时代大体相同的大克鼎载:“天子明(德),孝于申(神)”[45],清楚地表明西周礼制“明德”观念追孝达神通天之义。守持孝于神并修明德,以其二者成立上下沟通,体形王位,确正天下之事,以保证祖国生机之本。周王从其“中位”顾全,因此有责任保证天上与天下之沟通,故既孝于神而亲自祈天神降,亦作明德的榜样而亲自关心天下供上明德。西周末期虢叔旅钟曰:“穆穆秉元明德”[46],更加明确用“元明德”概念表达自天所降和自地所升两德之合的概念,“元明德”即是“神明德”,秉执明德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努力实现上下之交,辅神明之德的生机,遵从神明之道。
在继承此一概念之下,战国文献中也有表达,先王圣人以天地祐启世人并遵从神明之道,如郭店《唐虞之道》第14—15简曰:“古者尧生为天子而又(有)天下,圣以堣(遇)命,(仁)以达(时),未尝堣(遇)□□,并于大(时),神明均从,天(地)祐(祐)之。从(仁)圣可与,(时)弗可秉歖(喷)。”[47]
换言之,商周时期,虽然还没有形成哲学性的思想范畴和固定的用词,但已有神明观念的基础,并从大自然跨到社会来用,强调社会取象于自然天地,才能保持不灭的生机。神明接为一体,才能够保持万物及社会的生机之久,故神明之“和德”为“孝”和“礼”的理想目的。虽然到了战国时期,儒家、道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神明哲学思想,其中由人所秉的“德”或“明德”被儒家思想伦理化,而模糊化其本义;但儒家“孝”和“礼”的概念,依然遵从古代礼制概念,从宗庙讨论起,且采用神明观,强调“孝”和“礼”唯一的目的系相配神明之德,以其保障上下相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