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张旭鹏:全球思想史的兴起与作为“织工”的历史学家(15)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Q5:上世纪60年代有关于墨索里尼的形象塑造研究,之后有彼得·伯克的《制造路易十四》,国内学者有辛德勇先生的《制造汉武帝》。可以看到,仅从统治者形象来看,其在演变过程中被进行了不断地诠释和观念上的重塑,出现了前后巨大的反差,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A:这类的著作大多是从作者自身的角度或者作者所处时代的角度去重新诠释历史上的人物,当代的诠释与历史上的形象肯定不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历史上认为很好,但当代认为并没有那么好历史人物形象,比如,路易十四当初被称成“太阳王”,彼得·伯克在其书中揭示了这一“高大上”的形象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也就是说这种形象是被制造出来的,而非天生如此。还有一种就是对一个历史中有缺点的人物进行新的解释,发现其优点。这些都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历史人物的再解释。刚才我们谈到,历史研究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性”的研究,另一种则是“解释性”、“对话性”的研究。好的历史研究应当将这两种研究理念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历史的真实情况,将诠释变成“戏说”。把历史研究中解释的一面与“客观性”的一面结合起来,就能避免这一问题。
Q6:中国介入或参与到全球史、全球思想史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
A:我觉得中国学者全球史研究的原创性著作还不多。当前也有一些研究,特别是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介入全球史或跨国史研究,但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介入的还比较少。我觉得现在在搞的“东亚的概念史”可能是一个思路,但概念史和全球思想史还不太一样。概念史特别强调社会史的特点,即概念的产生出现于社会转型期,要与各种社会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理解,这与我们所说的全球思想史还是有区别的。
Q7:中国的思想史与西方的思想史有什么区别呢?
A:中国的思想史也有自身的一些传统,可能跟西方的还是不太一样。因为西方的思想史传统中有很多哲学的或者语言学的成分,比如多米尼克·拉卡普拉的著作就强调文本解读,是非常抽象和理论化的东西,非常难读。而中国思想史中似乎没有这样的学术传统,所以“思想史”这个概念翻译过来能否指代中国的思想史也是一个问题。我记得以前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史,只有思想史”,这一判断就是从西方哲学史的特点提出来的。因此如果从西方思想史的特点来看,“中国”的思想史肯定与“西方”的思想史有所不同。
Q8:请问现在国内较多见的概念史与观念史是类似的还是有区别?
A:概念史和观念史这两者肯定是不同的,但它们有交集。思想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可以把观念史、概念史、文化史、心态史等内容纳入其中。作为一个次一级的研究领域,概念史和观念史本身研究的内容还是不同的。刚才说过了,概念史比较重视社会史传统,也不能脱离社会史,而观念史就不必一定如此。反倒是观念史和思想史的区别已经不是很大。从广义的思想史来看,这些研究领域都是思想史“光谱”的一部分,不同之处是有的距离中心更近一些,有的距离中心更远一些。概念史与观念史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在具体的阅读中体会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