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生命在于身心“趋衡”(8)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把从来恩爱眷恋,图谋较计,前思后算,坑人陷人底心,一刀两段去。又把所著底酒色财气,是非人我,攀缘爱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罢尽。外无所累,则身轻快。内无所染,则心轻快。久久纯熟,自无妄念,更时时刻刻护持照顾,慎言语,节饮食,省睡眠,表里相助,尘垢净尽,一物不留,他时自然显露自己本命元神,受用自在,便是个无上道人也。
又在答“如何得清静”时说:“心不逐物,谓之安心,心不爱物,谓之虚心,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也。”@他认为仙道与人事有别,人事中有情有欲,仙道则无尘无情,从人事至于仙道,就要罢去私心邪念,包括各种酒色财气、是非人我、攀缘爱念、坑人陷人、利心欲心等,一一罢尽,使心外无所染,内无所累,无有妄念,还要通过慎言语、节饮食、省睡眠等外在手段,来培护真性、本心,使心安而虚,从而达至清静,本命元神呈现,成就道功。
因此,郝大通与其弟子王志谨皆认为,本来真性,人人具足。但因凡心未经锻炼,喻如石中虽有矿,未经锻炼,只是顽石,只有将之置于大冶洪炉中炼去滓秽,才能分出真物。修行人将自己蒙昧染着之凡心,以志节为大冶,以慧照为工匠,殷勤锻炼,一毫不存,炼出自己本初无碍之真心,此便是亘古圆明的无价宝珠。
道教关于人体生命存在,应该与这两种活动相联系,即一方面有身体器官的功能性活动,一方面又有心理性质的精神和意识活动。人是身心合一的存在,身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保持一种动态的趋衡,若身心之间失去平衡,则人也会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或是有身体的病痛、疾苦,或是有心理的障碍。
有一些人特别强调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把人的存在只与精神或意识活动相联系,从而将身心截然对立起来。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施莱格尔(Fridrich Schlegel,1772-1828)有一个观点:认为人们如果想要理解艺术,就应该按照人的心灵、精神在人类生活中的表现方式,通过研究心灵的力量和特性,从而来帮助人理解艺术。应该说,这体现了一种以心灵、精神为核心的生命观。另有一些人则认为,人的生命存在只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塑造,不带有生物学的性质,应该说,这两种生命观都只是强调了生命的精神意识和心灵世界的一面,而忽略了生命存在的机体活动与功能的物质性的这一面。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