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锐之」权力转移、地理距离与大国战和关系(23)
2023-05-04 来源:飞速影视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破坏逐渐恢复。至1960年,其国家能力综合指数为79.74%,接近美国的80%(1971年反超)。其军事、航空航天技术、导弹技术和核力量亦发展迅速,曾一度让美国民众相信其对美国享有导弹优势。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追求与美国平等的国际地位。
基于苏联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民主德国人才流失、不满于联邦德国军事力量加强和获取核武器的政策,赫鲁晓夫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政策,以逼迫美国与之达成关于德国的合约。他于1961年6月在维也纳会议中威胁肯尼迪,苏联将把柏林控制权移交给民主德国,并于8月13日开始修筑柏林墙。修筑柏林墙并未挑战美国在柏林的红线,民主德国军队和苏军并未涉足非苏占区,亦未在柏林内部有大的军事行动。但苏联破坏了1945年7月美苏英法四国协定规定的四国保障柏林内部无限制迁居的原则。然而,肯尼迪政府自知无法阻止苏联的行动,也无意牺牲西方威信来反对这一行为。由于地理距离和有限的横向压力,肯尼迪也并未将苏联的行动视为对美国的直接安全威胁。肯尼迪认为柏林墙的修筑有利于解决东柏林难民问题,也可缓解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的争议,还体现了苏联在美苏争霸中的防守态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乐见其成。
从1961年7月中旬开始,肯尼迪决定就柏林问题采取谈判政策。负责准备谈判的美国官员的主流意见是,美国在谈判中可以承认民主德国、承认波德奥德—尼斯河分界线、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甚至两份和平条约。虽然法国和联邦德国不满于美国的软弱政策,肯尼迪政府却不愿为两国的政策背书,而是转而寻求摆脱盟友束缚,更为自由、坦诚地与苏联谈判。
然而,赫鲁晓夫多次提出将柏林设为国际化“自由市”,并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宣称将进行“沙皇炸弹”试爆,这使肯尼迪十分紧张。肯尼迪自觉在维也纳受辱,力避示弱,开始制定与苏联就柏林问题发生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军事计划。但是,在危机真正爆发之时,肯尼迪政府仍然保持了高度克制。
柏林墙的修筑并未引发危机,可由于一起偶发事件,危机还是于1961年10月底爆发。10月22日晚,美国驻西柏林外交官阿兰·莱特纳(Allen Lightner)夫妇在前往东柏林歌剧院观赏喜剧途中行至腓特烈大街关卡(又称查理关卡)时,民主德国警察违反惯例,要求例行检查两人的外交护照。为避免产生西方承认民主德国政权的印象,莱特纳拒绝出示外交文件并试图闯关。被民主德国警方阻止后,莱特纳动用护卫,与4辆M-48坦克和美国军队强行闯关。此类事件在接下来几天内多次发生。10月25日,肯尼迪派往西柏林的私人代表卢修斯·克雷(Lucius Clay)越权命令10辆M-48坦克部署于查理关卡附近。鉴于克雷近期的过激举动,苏联担心克雷暴力拆墙,于是派遣33辆坦克至东柏林,并于10月27日派遣10辆坦克至查理关卡,两军发生对峙,局势十分紧张。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