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研究︱于漫王佳祺:博尔赫斯多元创作中的“东方元素”探析(5)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向往,未必存在所谓的“中国情结”,而更多是因为他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与自己的文学思想相契合的内容。必须看到,中国文化元素在博尔赫斯文学和哲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中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博尔赫斯对宇宙和世界的思考,与中国早期哲学家思想及道家思想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三 中国文化在博尔赫斯迷宫中的投射
在博尔赫斯构筑的各类迷宫中,一切都是彼此矛盾和对立的。那么,人们是如何进入这种混乱的、没有出路的迷宫的呢?这是造物主创造一切的目的所在吗?也终将是人类最后的结局吗?如果立足于道家的相对思想,从东方的思维语境去理解博尔赫斯的对立观点,就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道家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万物有灵论”及与其相应的实践。道家对宇宙起源的解读带有传奇色彩,其相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宇宙观。“道”是万物之始,亦是终极真理。由“道”衍生出“阴”和“阳”,即宇宙二元论或者宇宙中的两种力量,而生命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中诞生。博尔赫斯对道家并不陌生,并且常把自己的理解记录在他的作品中。例如,在《中国龙》中我们读到:
中国的宇宙学说指出,“阴”和“阳”这两种互为补充的永恒法则有规律地交感互动,从而孕育了万事万物(世界),对应于“阴”的是聚合、黑暗、被动、偶数和寒冷:对应于“阳”的则是生长、光明、主动、奇数和温暖。“阴”的象征属性有女人、大地;“阳”的象征属性有男人、天空、蓝色、山脉、支柱和龙。
博尔赫斯对于中国的宇宙论的充分理解,特别是那种基于原始的“阴阳”对立,由此产生成千上万对应存在事物的观念,促使他的思维摆脱了西方观念的桎梏,进入了更具多元性的思维时空中。
在《易经》中,一切存在的相对事物都能用“道”的“阴”“阳”概念加以解释:男人/女人,日/月,白天/黑夜,好/坏,美/丑,精神/物质,现实/幻觉……所有这些构成了万物互为补充的相对和谐,“道”的出现是为了构建和谐而不是打破和谐。在中国的认识论中,对立的双方不是独立排斥是相互依存的。这种对立的依存使得双方的价值达成统一彼此需要,即和谐来自对立。这种和谐的相互依存就是“道”,至高无上,无所不能。“道”在矛盾和对立中实现和谐、真理和启蒙的对立统一。在题为《为一册〈易经〉的译本而作》的诗作中,博尔赫斯书写了对《易经》的理解:
未来之无可挽回恰如那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