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论抗战歌曲对“中华民族”的书写(14)
2023-05-20 来源:飞速影视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定义“中华民族”以及确立“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涵义,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长征途中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少数民族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换言之,是这两个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理论结晶。中国共产党人这两个认识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观念从产生,到进一步发展,再到广泛传播的过程。《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收录了大量近代报刊文章,笔者对1912-1939年报刊文章标题、正文中使用“中华民族”的次数统计如下:1912-1918年45次,平均每年只有6次多一点;1919-1930年1481次,平均每年123次;1931-1939年4734次,平均每年526次。
1931年390次,1932年516次,1933年509次,1934年479次,1935年416次,1936年568次,1937年525次,1938年501次,1939年830次。可见1936年后都在500多次以上,1939年达到830次,又远多于1936年之前的次数。上述数据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从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兴起,尤其是《义勇军进行曲》于1935年问世后迅速得到广泛传唱得到说明。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抗战歌曲对“中华民族”的书写,对“中华民族”观念在抗战时期的广泛传播和最终形成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首发于《抗日战争研究》2023年第1期,原题为《论抗战歌曲对“中华民族”的书写》,作者郑大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